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34} 庚二、指釋 所謂不住色布施。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 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此六者,以六根清淨故也。六度者, 布施度鏗吝,持戒度淫邪,忍辱度瞋恚,精進度懈退,禪定度散亂,般若則六度兼該,萬行具備. 「菩薩摩訶薩,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,以無所捨法,應具足{檀波羅蜜},施者,受者及財物,不可得故。」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:大菩薩們要以不著相而住般若波羅蜜,也要以無所捨的心理來行檀波羅蜜。因為在心、心數法中,根本無施者、受者和財物的實相, 因為求其實相不可...
2015-02-03 15:17:10 編號:320 瀏覽:867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33} 八苦: 即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五陰熾盛等八苦,這八苦包括了眾生身、心二方面的痛苦。 乃眾生輪迴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,為四諦中苦諦之主要內容。即: (一)生苦,有五種,即: (1)受胎,謂識託母胎之時,在母腹中窄隘不淨。 (2)種子,謂識託父母遺體,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,不得自在。 (3)增長,謂在母腹中,經十月日,內熱煎煮,身形漸成,住在生臟之下,熟臟之上,間夾如獄。 (4)出胎,謂初生下,有冷風、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,...
2015-02-03 15:16:46 編號:319 瀏覽:869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32} {妙行無住分第四} 復次須菩提。菩薩於法應無所住。行於布施。所謂不住色布施。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須菩提。菩薩應如是布施。不住於相。何以故。若菩薩不住相布施。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東方虛空。可思量不。不也。世尊。 須菩提。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。不也。世尊。須菩提。菩薩無住相布施。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。須菩提。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 第四段是講微妙行法無所住。 安住真心之法 第四段是講微妙行法無所住。 此以布施無相為降...
2015-02-03 15:16:22 編號:318 瀏覽:854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31} 性 「性」與「相」、「修」相對。有不變之義。指本來具足之性質、事物之實體(即自性)、對相狀而言之自體、眾生之素質(種性)等。即受外界影響亦不改變之本質。 性有總、別之異: (一)總性,如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、無生、無滅等。 (二)別性,如火為熱性、水為濕性、心為識性等。即無常、無我等為一切法共通之理性,熱性、濕性等則為諸法各別之自性。 體 實體或體性之意。乃法之本質,亦即法存立之根本條件。於古代印度,數論派主張一切法,其體為一;勝論派主...
2015-02-03 15:15:59 編號:317 瀏覽:838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30} 己三、徵釋 何以故。須菩提。若菩薩有我相。人相。眾生相。壽者相。即非菩薩。 何謂四相,四相由我執而起,吾人一有執著,既有能執所執, 能執即我相,所執即人相。種種{分別}即眾生相,能執所執{不斷},即壽者相,四相空,即我執空,又名人空、則粗我執即空。 若存我能度生之念,不能忘我者,我相也。見所度之生,不能忘人者,人相也。所度之生中,分別靈蠢高下者,眾生相也。欲身常存度世,念念續續,能所繼續不斷,不能忘我人者,壽者相也。 眾生無邊誓願度,原...
2015-02-03 15:15:34 編號:316 瀏覽:913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29} 無餘涅槃 佛陀認為眾生的妄想難以降伏,是因眾生多作顛倒想,眾生之所以有顛倒想,是因其心為諸煩惱無明所覆。原來眾生的佛性,具有常、樂、我、淨的四德,由於生顛 倒想,所以我計無我、常計無常、淨計不淨、樂計為苦。佛陀告訴弟子們:這種妄計是顛倒,佛法中的常、樂、我、淨者,即是:「我者即是佛義,常者是法身義, 樂者是涅槃義,淨者是法義。」 由這幾句話中,即知涅槃是很快樂的。這種快樂不是世俗的欲樂,而是無苦之樂。可是一般的眾生所想,與此完全相反,眾生是於苦法...
2015-02-03 15:15:10 編號:315 瀏覽:878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28} {己二、正明 }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。若卵生。若胎生。若濕生。若化生。若有色。若無色。若有想。若無想。若非有想。若非無想。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。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 菩薩摩阿薩是菩薩中具大覺性者 十類眾生如下。 {卵生}是雞鴨等類。 {胎生}是人,馬牛等。 {濕生}是在水中所生的微生蟲。 {化生}是由變化而生的蚊、螢等 {有色}是色界天(色界),但有色身而絕情欲的天人。無色是無色界天,惟有靈識而無色身的天人。 ...
2015-02-03 15:14:47 編號:314 瀏覽:906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27} 『金鋼經』的正宗分,都是以『降伏妄心』,『安住真心』用『降住』兩字來分。如來先說明『降伏妄心』後,再答覆『安住真心』的問題,因為真心不能安住,是由於妄心引起的,故應先要降伏妄心,而後真心自然可安住。妄心顯真心亡 此地為何不說『善男子善女人?』而說『諸菩薩摩訶薩。』因為發了『阿耨多羅三妙三菩提心』者,妄心仍未降伏故,無法得到聖果。此地是指『發心』講。但是權 教菩薩只是權巧方便的大乘者而已。最上乘者是『實教一乘』的摩訶薩。他們雖發心很大,但仍只是個『凡夫』...
2015-02-03 15:14:23 編號:313 瀏覽:840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26} {所有一切}、這四個字,充份表露了佛法的平等精神。除了佛教以外,其他的宗教,都只是希望解決「人道」中的眾生生命問題,對其他五道眾生是不大注意的。 「眾生」的意義可分三方面解釋: 其一是依種類解釋:種類依業報而定,故有天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等六道眾生。 其二依出生的方式來說,則有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、有色、無色、有想、無想、非有想、非無想等類的眾生。 依《大般涅槃經》上說.,「一切眾生,悉有佛性。」這樣說來,佛性是一切眾生所共具...
2015-02-03 15:14:00 編號:312 瀏覽:841 回應:0「降伏其心」者,降伏什麼心呢?這是叫眾生降伏妄想心。此妄心不降伏,智慧無由顯露。現在分三層說明: 第一、 一切眾生向來被五欲所蔽障,從來不曾覺悟。接觸到佛法以後,知道過去所作皆非,所以發心學佛。但是所發之心並不是大心,所只是初心。因此,不覺的妄習,分毫未曾消除,真心不能顯露。真心不顯,此心如何能住?所以佛弟子要住真心,只有降伏妄心。 第二、 佛弟子在初發心時,固應從降伏妄心下手,這降伏之心,不可一刻停滯;雖然到了成就佛道的時候,也不可停止。蓋菩薩的修行,需要精進不已,唯有道業精進,道...
2015-02-03 15:12:19 編號:311 瀏覽:872 回應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