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身心靈講座

標題 度一切苦厄 (5)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09-12-13 05:53:05) IP 61.217.32.82
內容 丁四:明所得益 (度一切苦厄)。由前照見五蘊皆空,故能度一切苦厄。
【分譯】
1.度、是度眾解脫。
2.一切、表示世間疾苦及災難的事是無量無邊,故概括以一切示之。
3.苦、是苦惱、能逼迫眾生身心起煩惱。
4.厄、是災厄、指概括禍患險難而言。
六道輪迴生死苦海是大禍患;一念之差未能開悟得正覺,因而墜落三途最為苦及險難。所謂一切苦者,即是無法出離「分段」及「變易」二種生死苦。
*
『變易生死』是界外聖者所受的生死苦。此為三乘聖者之理生死,它無形體之勝劣,亦無壽命之長短,但在迷時如死,證悟聖道時如生。這是以迷與悟的遷移來論生死。即是「變」因、「易」果,就稱為『變易生死』。它是以「無漏業」,依「所知障」(謂眾生由於根本無明惑,遂迷昧於所知之境界,覆蔽法性而成中道種智之障礙,無法見到真理,故能障礙能知之智使不得生故稱所知障),故依所知障為助緣所感之界外「清淨正報」
*。
『分段生死』是六道迷界眾生所受的生死。「分」是指壽命而言,「段」是指形體而言。因為六道凡夫皆是受業因而流轉輪迴,其壽命有分限,形體有段落「差別」,所以稱為『分斷生死』。此等眾生是以「有漏業」,由煩惱障,(以貪嗔癡等惑,惱亂有情眾生身心故名煩惱),這些煩惱能夠障礙涅槃,修聖道,故名「障」,以此為助緣招趕三界六道輪迴「正報」。
若無生死則無一切苦厄,茲救眾生所受的苦已是不可思議,況且三惡道「畜生道」、「餓鬼道」及「地獄道」呢﹖
*
以下略說「三苦」及「八苦」之意思。何為三苦﹖
一、苦苦:應前生業力流轉而受有漏之身,眾苦束縛糾纏不斷交聚是苦,外加天災人禍,一切惡劣環境的煎熬逼迫等苦,故曰苦苦。指「人」「修羅」「地獄」「餓鬼」「畜生」所受之苦。
二、壞苦:由樂事已去而生煩惱者,即所謂「樂極生悲」,如富家弟子不之善法經營祖產,因失敗而導致家財散盡之苦。指「欲界六天」「色界四禪天人」所受之苦。天上雖比人間快活,如欲界六欲天中天人受衣食隨意,宮殿莊嚴之樂,唯其受有漏修「十善法」所感,當「天人五衰相」現前時,福盡又再墬落輪迴受人間生死之苦,其時是非常痛苦不盡,難以言喻。
三、行苦:行是變遷之意,由於有漏之身心敗壞,自幼成長,又在變老,老而生病,病而亡故等無常之苦,是為行苦。此即是受「生老病死」輪迴之苦。
總之,在逆境的苦受時,唯苦無樂,謂之苦苦。遇順境時的樂受,樂去生悲,謂之壞苦。於不苦不樂中,受無常轉變身心不穩,又再度遭受生老病死輪迴謂之行苦。
古人有云:「欲界具三苦,色界無苦苦,無色界唯行苦」。無色界之行苦,雖不說亦可預知未來將要受之苦,雖未墬落流轉輪迴,亦常受行陰「七識即是末那識之影響」,遷流不息的幽隱妄想起意,即是第七識的妄想暗流,在不經意的思維中,當遇知天人五衰相後即會墬入輪迴中受苦。
*
再說「八苦」為何? 依身要受前四苦,依心要受後四苦。
一、生苦:在母胎中,如囚牢獄。
二、老苦:力弱行活A神衰智鈍。
三、病苦:諸根病變,坐臥不安。
四、死苦;四大分離,生離死別。
五、愛別離苦;眷屬恩愛,生離死別。
六、求不得苦;諸事不圓,欲得偏失。
七、怨憎會苦;冤家相遇,如眼中釘。
八、五陰熾盛苦;五陰煩惱,如火熾燃,焚燒身心(除前七苦外,所有諸苦皆攝受在此苦中)。
八苦前四屬身(由身發生故),後三屬心(由心發生故),最後一苦責總括身心。前七苦是別,別指一種過去所感之果。後一苦是總而賑A身心諸苦而說,有現在起心動念,而招感未來之因。因果相續不斷,無盡期諸苦糾纏束縛,如何解脫?眾生若依「般若」而修持,即可「度苦」。
如今眾生所感諸苦之本元由何而來?皆是由於一切眾生迷執「五蘊」為真,誤認此幻化假身為真,我執無法破除,由於執著妄想故,因而起愛欲貪念,因無法照見五蘊皆空故,對境攀緣,根塵互染,由受蘊感情領受作用的牽扯,因領受而想生相,由想生相再造業遷流不已,又由業識再受生死流轉輪迴,因受「生死」,故有『一切苦厄』。
諸佛菩薩用「般若」無相觀,觀此五蘊假身,當體即空。因此佛菩薩不會執著自我而去造惡業,因為惡業即是苦因,由於造惡業,就一定會輪迴生死苦受苦,因為生死為一切苦的本元。菩薩修證能斷果,故無因而就無果。因無苦果故,則生死永斷,自不再受「一切苦厄」。菩薩能空五蘊故能度一切苦厄。色蘊能空,則能度脫八苦中依身所生的前四苦,若受想行識亦空,則能度脫依心所生的後四苦。
五蘊若不空,是如何去造做出來這些苦惱和災禍?主要元素就是「三惑煩惱」即『見思惑』『塵沙惑』『無明惑』等三惑如下。
(一)見思惑,見惑與思惑之並稱。見惑,乃意根對法塵所起之諸邪見。即迷於推度三世道理之煩惱;思惑,乃眼耳鼻舌身五根,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,而起之想著。即迷於現在事理之煩惱。此見思惑為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三乘所共斷,故稱通惑。由此招感三界之生死,故為界內之惑,須以空觀對治之。凡夫被見思煩惱所蔽,於「五蘊」,「十二入」,「十八界」而起我執,故招致「分段生死」。
(二)塵沙惑,迷於界內外恆沙塵數之法所起之惑障,稱為塵沙惑。菩薩斷除見思惑後,易著於空觀,而未能進一步了知眾生之塵沙惑,及對治教化之方法,故此惑又稱著空惑,能妨礙菩薩出假利生,化度眾生。又此惑為菩薩所斷,故又稱別惑,通於界內外,須以假觀破之。「二乘」修者被塵沙煩惱所蔽,於「四諦」「十二因緣」起偏執空法執。
(三)無明惑,於一切法無所明了,故稱無明。即迷於中道第一義諦之煩惱。此惑乃業識之種子、煩惱之根本,聲聞、緣覺不知其名,屬界外之惑,唯在大乘菩薩,定慧雙修,萬行具足,方斷此惑,故又稱別惑。須以中觀破之。權較菩薩被無明煩惱所蔽,於「六度」起幻有之法執,招致「變易生死」苦。
今菩薩行深般若觀智明瞭一切苦厄皆是虛幻不實,不但能照見五蘊皆空,就連四諦、十二因緣及六度萬行諸法,皆能一一照見皆空。如今以五蘊、界「十八界」、入「十二入」,一切皆空,一切六道情迷破,則見思惑斷,度脫分段生死,四諦因緣空,因而二乘之執見亡,則塵沙惑斷,無智亦無得,而十方菩薩成就正果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,則無明惑斷,因而度脫變易生死。此時三惑圓斷,二死永亡,則無有一切苦厄可言。
三惑為造業之苦根本元,今根本既滅,苦果自亡,一切苦厄自然度脫。
總括,迷時忘見諸相為實有而起貪愛欲念者為凡夫,故有一切苦厄束縛纏身;若悟時則徹見諸法皆空,不執取者為菩薩,故無一切苦厄。
般若能觀為「智」,五蘊所觀為「境」,修觀結果是「空」,所獲益處是「自在」及「度一切苦厄」。
譬喻;若是想在水中撈月實不可得,凡夫無知,不知月在天上,以為月在水地,心起貪愛,持器撈取,會入水中,如此非但不能得,亦會生危險墬水斃命,此即是「苦厄」。此暗喻凡夫迷妄誤認五蘊為實我,造業受報。若能開悟則了知明月當高空掛,大可逍遙月下觀賞,何等愉快而無危險,此則度一切苦厄之意。
*
【合譯】五蘊假身心為一切眾生造業受苦的總根源,如今了知五蘊皆空,沒有造業的根本元由,自然就沒有了「一切苦厄」的產生,故曰『度一切苦厄』。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