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(14)舍利子!色不異空.....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(一)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3:51:37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舍利子!色不異空..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(一)(991217)



丙二、詳明般若真空實義

丁初、遣執

丁二、顯性

丁三、破妄

丁四、證果

丁初、遣執:上文略明五蘊皆空之理,今更廣為發揮,並示三觀之法以遣諸執。

(經文)舍利子!色不異空、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;受想行識、亦復如是。



舍利子是本經的當機者,所以『觀自在菩薩』在要說法之前,先要招呼他一聲以提醒他要注意聽講。尤其是講『般若』,若非是上智者,則不可與言。故觀自在菩薩在開講之前,特呼佛弟子之中『智慧第一』的舍利子而告之。

【分譯】一、舍利子! 是人名,就是舍利弗。『弗』字為梵語,譯為『子』,舍利譯為『鶖鷺』,合言之為『鶖鷺子』。舍利為印度一種『美眼鳥』,其母眼似之,因此名為舍利,尊者連母立名故稱為『舍利子』。

其母為摩伽陀國王舍城婆羅門論師之女,出生時以眼似舍利鳥,乃命名為舍利;故舍利弗之名,即謂「舍利之子」。



二、色不異空、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;

(1)色:指色身及宇宙萬有所顯的一切現象。

(2)不異:異字除作各異的意思解釋外,亦作離字解。

(3)空:又二義,自在義、自主義。

(一)、色不異空:緣起的假相謂之『色』,緣生無性謂之『空』,(無性)指無實在之自體,謂諸法皆因緣所生,故無自性。凡山河大地皆由四大假合而成,四大 相離,物即滅盡;人亦為四大所成,四大不調即成病,四大相離則亡。雖有假相但都無『實體』(非一合相)故言『不異』。所謂色雖明顯見而無實體(空),故說 『色不異空』。



(二)、空不異色:雖無實體,而分明顯見,故說『空不異色』。

(三)、色即是空:一切色法皆借眾緣而起,本無自性,並非色滅後而始空,當存在時亦是一種幻相,當體皆空,故說『色即是空』。

(4)空即是色:依性空而幻起的一切萬有色法的現象,佛家論諸法為空,就其體性稱性空,就其相狀則稱相空。則『性空』就是一切色法之『本體』即空,故說『空即是色』。

以上所說是約『緣起性空』不異而說。



(1)何謂緣起?世間一切事物的形成,全由各自需要的條件(緣),組合而形成的,這就叫做『緣起』。

(2)何謂性空?世間一切事物皆依仗『因』拖『緣』而生,自然沒有實在的『自性』,因此說是『性空』。以其沒有不變的『自性』,所以在一定的因緣下,而能夠合和產生另一種事物。

例如『木』經過或火燒後則變成『炭』,如果它有自性的話,那就可以永恆不變了。因為無法永恆不變,就不是『一合相』,所以是可以隨因緣而起滅再產生變化。因無自性故能夠『緣起』,因為緣起故說『性空』。這便是色不異空等四句的道理。



(1)約虛妄不實以明空義:緣起而性空--『色不異空』,依性空而緣起(幻生一切事物)--『空不異色』,緣起無自性當體即空--『色即是空』,性空為緣 起所以即是緣起之本體--『空即是色』。亦即所謂,緣生無性(有而非有)(空有不二)—色不異空,無性緣生(空而不空)—空不異色,緣生而無性,無性而緣 生(即有即空)(無實無虛)—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


(2)約不異解:中論云:『未曾有一法、不從因緣生、是故一切法、無不是空義。以有空義故、一切法得成、若無空義故、一切法不成』。此句偈語可揭破緣起性空的秘密。

(3)曰不離解:又緣起離不開性空,因其性空故能幻現一切萬有的假相--『色不離空』,『性空』不能離一切萬有的現象,以其若無一切萬有的現象,便無法顯 示『性空』。一切眾生迷此五蘊身心,無法了悟一切緣起性空之理,依緣起因果而為雜染的流轉,(因)是生死無盡,若依般若觀法起修,就能照見五蘊皆空,便可 度脫生死苦厄,不再墬入輪迴生死。

(相)雖生滅無常,『體』則永恆不變,空有不二理即明。



(4)約真空實相的第一義空以明空義:

真如為不生不滅的真如理性,永為萬有所依的本體,如此則知『真如』與『萬有』是並有的而非別物,只是要當下了知『幻象』當體即是『真如』就可以了。若是明 白以上真理,則『宇宙』是無法離開『真如』而獨有的。也就是『萬物』不能離開『虛空』而存在了。所謂『緣起』不離『真如』,故曰『色不異空』。



平等『真如』亦不能拒絕『萬有隨緣』而用,正如廣大的『虛空』並不拒絕『萬有』的『發揮』;所謂『真如』不礙『緣起』,故曰『空不異色』。『萬有』依『真如』而生起,當體即是『真如』,故曰『色即是空』,『真如』即為『萬有』之所依,即是萬有之本體,故曰『空即是色』。

故知『五蘊』不異『真如』,真如不異五蘊,五蘊即是真如,真如即是五蘊,乃至真如即是諸法實相的一種鐵證。



不異二字是『除執』,即是打破舊思維,後說『即是』二句是進取,改立新觀念。因其『不異』故能『離一切相』(不著一切法),因其『即是』故能『即一切法』(不廢一切法)。

金剛經云:『所依言一切法(不異),是故名一切法(即是)。』

中論云:『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(不異),亦名為假名,亦名為中道義(即是)。』

以上 數句話所言即是『心外無法(空即是色),法外無心(色即是空),隨緣不變(色即是空),不便隨緣(空即是色)。』又『色不異空』即非有相,『空不異色』即非無相,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(即非法相亦非非法相)。

此理即是『性相不離』及『空有不二』的道理。



『性』指本來具足之性質、事物之實體(即自性)、對相狀而言之自體、眾生之素質(種性)等。即受外界影響亦不改變之本質。

『相』即形相或狀態之意;乃相對於性質、本體等而言者,即指諸法之形像狀態。大乘入楞伽經卷五剎那品(大一六‧六二○下):「此中相者,謂所見色等形狀各別,是名為相。」

『體』『用』不二、實體或體性之意。乃法之本質,亦即法存立之根本條件。於古代印度,數論派主張一切法,其體為一;勝論派主張一切法,其體各別;說一切有 部以為諸法其體各別,皆為實有;唯識宗則主張一切法有遍計所執性、依他起性、圓成實性等三性之別,而以圓成實性為一切法之真實體性。此外,於十八空論、究 竟一乘寶性論卷四、大乘起信論等諸論書中,則揭出「真如」為一切現象諸法之實體。



{遍計所執性}

凡夫於妄情上,遍計依他起性之法,乃產生「實有我、實有法」之妄執性。由此一妄執性所現之相,僅能存於妄情中,而不存於實理之中,故稱「情有理無」之法、「體性都無」之法。此種分別計度之妄執性乃周遍於一切境者,故以「遍計」稱之。



{依他起性}

依他起性又可分為染分、淨分二種:

(一)染分依他,指依虛妄分別之緣而生起的有漏雜染之諸法。

(二)淨分依他,指依聖智之緣而生起的無漏純淨之法。其中,若就別義而言,淨分依他亦攝於唯識三性之第三「圓成實性」中。



{圓成實性}

指真如(諸法所依之體性)具有圓滿、成就、真實等三種性質,即:

(一)圓滿,諸法之相僅局限於其自身之法體,不通餘處;相對於此,真如之妙理則可周遍四處。

(二)成就,諸法具有空、無常、無我等共相;而真如之實體常住,無生滅作用。

(三)真實,諸法之體虛妄不真;而真如之性常住遍通。復次,為解釋圓成實性,又設有二門:

(一)常無常門,「常」為圓成實之名,「無常」則攝於依他起性而不離生滅。

(二)漏無漏門,「無漏」為圓成實之名,「有漏」則攝於依他起性而不離顛倒。



{有漏/無漏}

{有漏}為「無漏」之對稱。漏,乃流失、漏泄之意;為煩惱之異名。人類由於煩惱所產生之過失、苦果,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轉不停,難以脫離生死苦海,故稱 為有漏;若達到斷滅煩惱之境界,則稱為無漏。在四聖諦中,苦諦、集諦屬於迷妄之果與因,為有漏法;滅諦、道諦則為覺悟之果與因,為無漏法。有漏、無漏之 法,在修行之因、果當中,具有極重要之地位。



先明『不異』是漸義,以其即云為『不異』,則分明『色』與『空』是兩個,只不過性質『相同』而已。故知色與空是沒有差別性的。

進一步了解『即是』,是圓義,此則『色』與『空』能夠融為一片『無二無別』,如此就合乎『第一義空』之理。



修者若能依『觀照般若』起觀照五蘊皆空,可以體會『諸法』如實之『相』,當體即是真如,則為菩薩得究竟解脫,若迷此理,逐境生滅,顛倒執著,即為凡夫常處沉淪。



此部『心經』是以觀照般若為『宗旨』,實相般若為『歸趣』,因此當再以『三觀』發揮之。



凡夫不知緣起性空之 理,執著虛妄假象誤以為真,故需用『空觀』照之。此為色即是空之理。



『空觀』 指觀想一切諸法皆空之觀法。一切諸法,盡為因緣所生,因緣所生之法本無自性而空寂無相;觀此空寂無相之理即為空觀。佛教各宗派皆闡說「空」之教義,隨之即 立觀空之法門;雖有淺深勝劣之別,然悉以捨遣對實有之執情為目的。空者,離性離相之義。謂觀一念之心,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間,稱之為空;由觀一念空之 故,而一空一切空,無假無中而不空;此因空、假、中三觀能蕩除三惑之相,以空觀蕩除見思之相,以假觀蕩除塵沙之相,以中觀蕩除無明之相,三相皆蕩,即畢竟 空,是為空觀。簡言之,自世俗常識之立場(假),進入宗教立場之真理(空),是為空觀。



***待續***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