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(22)無無明、亦無無明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(三)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3:55:53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

(22)無無明、亦無無明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(三){祥說十二因緣}



***續前***



戊二:破二乘法相\已初:破緣覺十二因緣法



(第九)『取』:即妄執及追取之義。人生長至二十歲後貪欲轉盛,遇一切境廣位追取,遇有貪愛即追取,當遇有厭惡時則捨去,故知(取)亦含有(捨)在內,此取是對境而起的一種貪染心。



(取)係十二緣起之第九「取支」,謂執著於所對之境;亦即由第八支「愛支」現行引生之熾熱活動,特指對淫、食、資具等之執著,及對妄欲貪求之心等作用而言。



(取),有執持、收採、選擇三義;煩惱能熾燃有情之業火,且其行相猛利,如毒刺能傷法身慧命,故稱取。另據俱舍論卷二十載,煩惱能取諸有之果,故稱為取。四取即:

(一)欲取,即對欲界五欲之境所生起之貪執。亦即於欲界煩惱中,除五見外,執取其餘之貪、瞋、慢、無明、疑及十纏,再配於四諦修道之五部,則欲取計有三十四事。

(二)見取,即執著邪心分別之見為真實。

,再配於三界之四諦,計有三十事,以三界苦諦之下各有身、邊、邪、取等四見,集、滅、道等三諦則各有邪見、見取見等二見。

(三)戒禁取,即執著非正因、非正道為正因、正道。亦即執取五見中之戒禁取見,於三界之苦、道二諦中皆各有此見,故計有六事。此戒禁為聖道修行之怨敵,使 修行者由此而誑惑,如使在家眾妄計自餓等法為生天之道;使出家眾執著可愛之境,而捨離清淨道。或如外道之妄計雞、狗等戒,故於五見之中,唯獨別立此一見。

(四)我語取,即緣一切內身所起之我執。亦即執取色界、無色界之貪、慢、無明、疑等四煩惱,再配於色、無色二界中四諦修道之五部,計有三十八事。綜合上記之四取,總成一○八事,稱為四取百八事。



{十纏}

十種纏縛眾生之煩惱。乃附隨貪等根本煩惱而起,與染污心相應而造種種惡行,因其纏縛有情令不得出離生死,故謂之纏。即:(一)無慚,於諸功德及有德者無敬崇,卻忌難之,而不自知恥。

(二)無愧,於罪為他人所見而不知恥。

(三)嫉,於他人諸興盛事心生不喜。

(四)慳,吝於惠施世間資材或出世間法財。(五)悔,追悔於所作之過惡中而令心不安。

(六)眠,令心昏懵(ㄇㄥˇ)而無力省察。

(七)掉舉,令心不寂靜,無法成就諸禪觀。(八)惛沈,神識昏鈍,於善法身心無力堪住。(九)忿,於違己意之境,則發恚怒而忘失正念。

(十)覆,即覆藏自己之罪過。品類足論卷一僅立八纏;大毘婆沙論卷四十七至卷五十又加忿、覆二纏,明示十纏。



(十) 『有』:即是『業』。有因必有果之義。由於前記之『因』,再由『業力』牽引,而生成之後的『果』,因果不亡,故演成三界輪迴的事實。因為由『愛、取』二者 所驅使,進而造作種種有漏之業,以感未來生死的果報,果報範圍雖廣,亦不出『依正二報』二種。『依報』即是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。『正報』即是本有、中有、 後有。『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』是為受生處之依報,『本有、中有、後有』等三有是受身之『正報』。



『四有』:有情眾生之輪迴轉生,一般可分為中有、生有、本有、死有四期。即:

(一)死有,人依於前世起造的惑業之力,招感現世果之際,其於前世臨終之一剎那,稱為死有。

(二)中有,指死有與生有中間所受之身。又作中陰,據俱舍論卷九載,其體由極微細之物質構成,身形與其所趣本有之形狀相似,欲界中有之形量,如五、六歲小兒,然諸根明利;色界中有之形量,則圓滿如本有。且欲界中有以香為食,故又稱乾闥婆(香陰)。

(三)生有,係生緣成熟,脫離中有而托生於母胎之初剎那。

(四)本有,係生有以後漸漸長大,由出離母胎而嬰孩、童子、少年、壯年、老年,以至壽命將盡,接近死有之全部生命過程。

 有情之眾生自死有入中有,自中有至生有,再由生有轉本有;本有期間又有胎內與胎外之別,在胎外時,若又起惑造業,復從本有經死有、中有、生有而復返至本有,如此次第輾轉生死,輪迴無窮。



(十一) 『生』:即受生。以現世所造之『業』為因,再依因感果,必招來世受生之苦(生於四生六道中),此為未來受報之情境。指生起,有下列之意:

 <一>十二緣起之第十一支。又作生支。指由過去之業力而正確結以當來果。據俱舍論卷九之說,此係指在未來世託胎結生之一剎那。然唯識宗作廣義之解釋,認為從「中有」至「本有」尚未老衰之間,皆為生支所攝。

 <二>四相之一。即生相。有為法從未來位生於現在位之際,此生有一催生力,其力若由實體來理解,即是生相。

 <三>四有之一。即生有。今生託胎受生時之剎那生存。受生者稱為結生、受生;胎生者則稱託胎、託生。

<四>八計(與「八不」相對)之一。生為「滅」之對稱。八計,即:生、滅、常、斷、一、異、來、去。(參閱「八不中道」275)

 <五>指生存、生涯等意。即反覆生死,經過多次之生,稱為多生;現在之生存,稱為今生;過去、未來之生存,稱為他生。

 <六>指眾生依受生之差異,而有各種分類。例如九類生,即指胎、卵、濕、化等四生,再加上有色、無色、有想、無想、非有想非無想等五者;而於此九者中,除去非有想非無想,再加上非有色、非無色、非有想、非無想等四者,則稱為十二類生。



{十二類生}

謂諸有情由顛倒妄想起惑造業,隨業感報,各各不同,故有十二種類型。即:

(一)卵生,從殼而生。謂此類有情因虛妄顛倒之惑,起飛沉亂想之業,惑業和合故感此生之報。即魚鳥龜蛇之類。

(二)胎生,從胞胎而出生。謂此類有情因愛欲雜染之惑,起橫豎亂想之業,惑業相滋故感此生之報,即人畜龍仙之類。

(三)濕生,從濕處而受生。謂此類有情因顛倒執著之惑,起翻覆亂想之業,惑業和合故感此生之報。即含蠢蠕動之類。

(四)化生,即從無而忽有,又離此舊形易彼新質為化生。謂此類有情因顛倒變易之惑,起捨故取新亂想之業,惑業和合故感此生之報。即轉蛻飛行之類,如蠶蛻形為蛾,如雀化蛤等。

(五)有色,謂有形礙明顯之色。謂此類有情因顛倒障礙之惑,起精耀亂想之業,惑業顯著故感此生之報。即休咎精明之類,如星辰吉者為休,凶者為咎;螢火蚌珠,皆精明之類。

(六)無色,即無有形色。謂此類有情因顛倒銷散之惑,起陰隱亂想之業,惑業暗昧故感此生之報。即空散銷沉之內類,如無色界之外道。

(七)有想,指從憶想所生。謂此類有情因顛倒罔象之惑,起潛結亂想之業,惑業和合故感此生之報。即神鬼精靈之類。

(八)無想,指想心昏迷、無所覺了。謂此類有情因頑鈍愚癡之惑,起枯槁亂想之業,惑業和合故感此生之報。即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之類,如黃頭外道化為石。

(九)非有色,謂雖有形色而假他所成。此類有情因虛偽相待之惑,起因依亂想之業,惑業相染故感非有色相成色之報。即水母以蝦為目之類。

(十)非無色,謂因聲呼召而能成形。此類有情因相引妄性顛倒之惑,起呼召亂想之業,惑業相附故感非無色相無色之報。即咒詛厭生之類。

(十一)非有想,謂借他之身以成自類。此類有情因誣罔顛倒之惑,起回互亂想之業,惑業和合故感非有想相成想之報。即蒲盧等異質相成之類。

(十二)非無想,謂雖親而成怨害。此類有情因怨恨顛倒之惑,起殺害妄想之業,惑業和合故感非無想相無想之報。即土梟等附塊為兒,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,子成,父母皆遭其食之類。



『四相』:指顯示諸法生滅變遷之生、住、異、滅等四相。又作四有為、四有為相、四本相。屬心不相應行法。

(1)生,又作生相,即有為法從未來位生至現在位。

(2)住,又作住相,即有為法安住於現在位。

(3)異,又作異相,即有為法於現在位變異、衰損。

(4)滅,又作滅相,即有為法從現在位滅轉至過去位。



『八不中道』,八不即中道,即遮止生滅、常斷、一異、來出等四雙八計所發起無所得中道之理。又作八不中觀、八不正觀、八不緣起、無得中道、無得正觀、不二 正觀、八遮。為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與我國三論宗重要理論之一。意謂宇宙萬法,皆由因緣聚散而有生滅等現象發生,實則無生無滅。如謂有生滅則偏頗一邊; 離此二邊而說不生不滅,則為中道之理。



(十二)老死:即是衰老及死亡。諸根衰敗叫做『老』,身壞命終叫做『死』。即有生就得有死,則四大幻合假身自然從少到老,由於從無常轉變必至於死,如然香漸消即殞,當壯而老未死,此為果報業力尚未消散之故,老死是未來受報的一種結果。



老與死之並稱。又作老死支。十二因緣之一。指眾生衰變及滅壞之位。依三世兩重因果之說,生支、老死支為未來二果,於現在捨命後,正在形成新生命之一剎那間 所集結之五蘊,稱為生支;相對於此,生起識之剎那以後,名色、六觸、受、愛漸增,乃至總異滅位,稱為老死支。其中,老是色、心之衰變;死,為壽命盡而滅 壞。



說明因緣觀發相(十二因緣)(引用人間福報)



因緣觀發相,由自己精進禪修,或過去所修的業緣,依此這兩大因緣而發諸禪相,以下引經論加以分析各名相與禪定發的次第。 (一)正明發相 (三世兩重因果) 現在三支 觀十二因緣,凡有二種:



一者推果知因:如先推「受」,再由受推「觸」,由觸推「六入」,以至「無明」;既知無明,生於受等,則不會生起愛等。

二者推因知果:由「愛」而有「取」,由取推「有」;既知「有」是由「愛」所生,故不生愛著。 十二因緣中,現在的三支指「愛、取、有」。

 (1) 愛:性欲的愛染心。

(2) 取:貪欲增長,由愛而取,周遍馳求,執著不捨。愛與取二支,是今生的迷惑。

(3) 有:因馳求執取,貪得無厭,積集來世業果的因。此與愛取二支,是今生所造之業因。



行人於坐中,忽然思維:心所緣的地方,不管善心或惡心;能緣的心、所緣的心念,都是「有支」。「有」已包含果的成分。此「有」是由「取」而來。以心執取「善、惡」而得「有」;若是不生執「取」,就不會有「此有」,故知「有」是從「取」生。

又,「取」是從「愛」而生起。因為有「愛」染,所以執「取」,如愛著色欲,則死命去執取;若不生「愛」著,就則不會生「取」。



現在五果 十二因緣的現在五果,指「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」等五支。

(1)識:人輪迴的主體,大乘佛教稱第八阿賴耶識。

(2)名色:名是心識,屬於精神;色是父母精血,屬於物質;故名色為有情生命體。

(3)六入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。

(4)觸:嬰兒出生後,根境接觸而生認識作用。

(5)受:苦、樂、愛憎的感受。以上五支,是由過去世所造之業因,今生承受之苦果。 「愛」是因為領受善惡而生;若沒有善惡的感受,則不會生起愛染。又, 觀「受」是由接觸外境而來。六根接觸六塵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,來觸,故有感受;若是沒有接「觸」,就不會生起苦樂的感「受」。



十二因緣論及「愛」由受生,若是無「受」就不會生起「愛」著。但「愛」是由於接「觸」所致,若沒有接「觸」,則不會生起苦樂感「受」。《雜阿含經》卷八 (大正二‧五○上)云:「六觸因緣生諸受」,所以「受」是由於「觸」而來。 又,觸是由六入門而生。假使沒有六識統攝六根,只有六根對六塵境,也不可能 生起「觸」。六入是「觸」的對外門戶,而「六入」是因「名色」而有。假使只有「色」(物質),是不能產生「觸」的,如:死人(無任何知覺)。假使只有 「名」(精神),也不可能有「觸」,如盲聾之人(無法感受外境存在)。色、心和合,才會有「觸」的產生。



色即五陰中的「色陰」,心即五陰中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四陰;了別物質現象(色),名「識陰」;領納此色,名「受陰」;行起貪瞋,名「想、行」兩陰。五陰具 足,故有覺觸。所以,「觸」是由名、色而有。「名、色」,是由初托胎的識(精神、阿賴耶識)而有。 初托胎時,名「歌羅邏」(中陰身初受胎時),此時即 具足三事:一、命,二、煖,三、識。業報風連續維持的氣息,為「命」;精血不臭不爛,名為「煖」{ㄋㄨㄢˇ};一期心之主,是「識」。由識托胎,故有四 肢、頭、身等六皰(頭、身、二手、二足)開張,此為名色和合。所以,「名色」是由「識」而有。



***待續***

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