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(29)無苦、集、滅、道(一)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3:59:01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***續前***



(29)無苦、集、滅、道(一)



戊二:破二乘法相\已二:破聲聞四諦法



經文:『無苦、集、滅、道。 』

【預譯】此為空四諦法,即苦、集、滅、道,謂之四諦法。此為聖者所悟之真理而開悟之法,由此而修可(超凡入聖),故以(四聖道)稱之。此為佛教小乘(聲 聞)所修之法。因為能聞佛之(聲教)而開悟者,故以此名稱之。聲聞乘到底覺悟了什麼?因為受到佛陀的開示,進而了解到以下緣因:--



一、苦諦:三界流轉生死無限(苦)迫。

二、集諦:同時又之(苦)的本由來是(貪、瞋、癡)等積聚而成,由(身、口、意)造諸惡業而成。

三、滅諦:若能將(貪瞋癡)斷滅,就能夠獲得解脫寂(滅)之樂。

四、道諦:若要離(苦)斷(集),就必須修道找出善法對治。



【分譯】

一、苦諦: 諦,梵語 satya,巴利語 sacca,審實不虛之義。即指苦、集、滅、道四種正確無誤之真理。此四者皆真實不虛,故稱四諦、四真諦;又此四者為聖者所知見,故稱四聖諦。四諦大體上 乃佛教用以解釋宇宙現象的「十二緣起說」之歸納,為原始佛教教義之大綱,乃釋尊最初之說法。



四諦依次稱為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聖諦,或苦聖諦、苦習諦、苦滅諦、苦滅道聖諦,或苦諦、苦集諦、苦盡諦、苦出要諦,或苦聖諦、集聖諦、真 聖諦、道聖諦。其中,苦與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與因,而滅與道表示證悟世界之果與因;即世間有漏之果為苦諦,世間有漏之因為集諦,出世無漏之果為滅諦,出世 無漏之因為道諦。



『四諦』係佛陀成道之後,於鹿野苑為五比丘初轉法輪之說,為佛教中之基本教義,並為生死解脫之唯一方法。



『苦』,泛指逼迫身心苦惱之狀態。審實世間事物,不論有情、非情悉皆為苦;亦即對人生及環境所作之價值判斷,認為世俗之一切,本質皆苦。苦諦即關於生死實是苦之真諦。



『苦諦』指聖者如實審察三界有漏之苦果(有情及器世間),如三苦、五取蘊苦、八苦等。在婆沙諸論中謂,此有漏諸果中,或生樂,或生非苦非樂(未必所生皆苦);此即說一切有部之諸師以樂受為實有,而以苦多樂少為苦諦之義;然經部則謂,諸蘊中全無樂受可言。



由於苦受、樂受、捨受等三受之相各有差別,故建立三苦之相,即苦苦之相、壞苦之相、行苦之相。亦即就有漏法「非可意」的苦受之運轉而言,其體性為苦,故苦 受必然即是苦;就「可意」的樂受之運轉而言,於其壞滅之時,必感受苦,故樂受亦為苦;就「不可意非不可意」的捨受之運轉而言,亦不免有生滅遷流之時,聖者 觀之,生起苦怖之心,故捨受亦為苦。由此三苦之相觀之,是知一切有漏之法皆為苦。



『三苦』苦苦之相、壞苦之相、行苦之相。



一.苦苦: 有漏行蘊中,諸非可意之苦受法,逼惱身心之苦。 有情之身心,本來即苦,更加以飢渴、疾病、風雨、勞役、寒熱、刀杖等眾苦之緣而生之苦,故稱為苦苦。



二、壞苦:諸可意之樂受法,生時為樂,壞時逼惱身心之苦。又作變異苦。對所愛之人或物,因死亡破壞之變化所生起之苦感。又身中地、水、火、風等四大互侵、互壞之苦,亦稱壞苦。此外,諸可意之樂受法,生時為樂,壞時逼惱身心之苦,亦稱壞苦。



三、行苦: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餘之捨受法,為眾緣所造,難免生滅遷流,故聖者觀見之,於身心皆感逼惱,故稱為行苦。行,遷流之義。因一切有為法遷流三世,而無剎那常住安穩;見諸法無常,而感逼惱,稱為行苦。



***待續***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