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(33)無苦、集、滅、道{四聖諦道祥解}(五)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4:02:16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***續前講***(部分摘錄自人間福報)



(33)無苦、集、滅、道{四聖諦道祥解}(五)



之前提到「四正勤」一心三觀的觀法,能讓行人進入涅槃境界。若是不能入者,是行人不夠精進,心過於散亂的原故。此時,則必須善調心念,審察、觀照心性,使 心寂靜,名為「上定」;於上定中,修習欲、精進、心、思惟等四如意足。 所謂「欲」如意足:希慕所修之法,能如願滿足。定中觀察智慧,如密室中的燈,照明 物品了了分明。以觀照明了,斷除行為缺失而成就,是名修如意足。 所謂「精進」如意足:於所修之法,專注一心,無有間雜,而能如願滿足。 所謂「心」如意 足:是於所修之法,記憶不忘,能如願滿足。 所謂「思惟」如意足:心思所修之法,不令忘失,能如願滿足。



若能如此修持定心而入,就不須其它法門。若是不能入者,應當進修「五根」。 五根:根,即能生之意,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。

1.信根:篤信正道及助道法,則能生出一切十力、無畏、解脫三昧、無漏禪定解脫。若能如此,就不需要再修其它法門。金剛經云:{信、解、行、證}而修。

2.精進根:修於正法,無間無雜。(勇猛精進)

3.念根:乃於正法記憶不忘。楞嚴經云:(破除妄想)

4.定根:攝心不散,一心寂定,是為定根。母經云:{身心大定、智慧當開、解脫非難、難在定慧)。

5.慧根:對於諸法觀照明了,是為慧根。若勤修五根,也能入道,成就大乘法門。(心經:修六度慧波羅密。) 修持五根若不能入者,再進修「五力」,令善根增長,遮除各種煩惱,是名為「力」。



五力,力即力用,能破惡成善。

1.信力,信根增長,能破諸疑惑。

2.精進力,精進根增長,能破身心懈怠。

3.念力,念根增長,能破諸邪念,成就出世正念功德。

4.定力,定根增長,能破諸亂想,發諸禪定。

5.慧力,慧根增長,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。若勤修五力,也能入道,成就大乘法門。 修持五力不能入道者,要用「七覺支」來調和。



七覺分,又作七覺支、七覺意。

1.擇法覺分,能揀擇諸法之真偽。

2.精進覺分,修諸道法,無有間雜。

3.喜覺分,契悟真法,心得歡喜。

4.除覺分,能斷除諸見煩惱。

5.捨覺分,能捨離所見念著之境。

6.定覺分,能覺了所發之禪定。

7.念覺分,能思惟所修之道法。

修此七覺支,即得以入道。《大智度論》說:「若遠離五蓋,專修七覺支,不能入道者,無有是處。」此即是強調七覺支的殊勝。



《大智度論》說:四念處中,四種精進,名「四正勤」;四種定心,名「四如意足」;五善根生,名為「根」;根增長,名為「力」;分別四念處道用,名為 「覺」;四念處安隱道中行,名「八正道」。故知初心行道的人,用三十七品調養止觀,修四種三昧能入菩薩位。如此三十七道品,是接近大涅槃之近因;其餘各種 修道法門,被稱為遠因。

而三解脫門只通無漏法。

所謂「空門」:謂觀無我、我所,一切諸行都不真實、是無常、是空。

所謂「無相門」:又作無想,謂因觀空故,不執著於相。

所謂「無作門」:謂因觀無相故,於未來死生相續,無所愛染願求。

若是三藏教,於苦諦下四行相中的空、無我,是屬於「空門」;

滅諦下的滅、靜、妙、離的四行相是屬於「無相門」;

集諦的「集、因、生、緣」

及道諦下的「道、如、行、出」八行及苦諦下的苦、無常,是屬於「無作門」。



苦、集、滅、道等四諦各具有三諦理性,(真諦、俗諦、中諦)為此三諦。

1)真諦:理達諸法皆空是(真)實的(道)理。

2)俗諦:理性之空不廢事相之假是(真)實的道(理)。

3)中諦:空假不二,性相一如是(真)實的道(理)。

迷此諦理者為(凡夫),

能悟此諦理者為(聖者),

對於(諦理)全迷者為(凡夫)(因不知人人本具此三諦之性德),

中迷者為二乘(唯悟中諦、而迷真諦及假諦),

少迷者為菩薩(菩薩只迷中諦,而悟得真諦即俗諦)。



由於根性之不同,若了達(苦)等生滅已滅者,則見(真諦理),證至偏空涅槃者是(二乘者)的證悟,了達苦等,當體即空,如幻如泡者,則見(俗諦理),能證但見(中涅槃),此為菩薩的證悟。了達苦等當體即(實相)者,則見中諦理,證究竟涅槃,此為佛的證悟。



真如就是實相。具此可以證明(四諦)當體即具實相之理。此時相中諦理是屬大乘聖者所證悟,四諦即俱全(三諦理),自然通於大小三乘法門,並非專屬小乘法門。因此天台宗依涅槃經立了四種四諦以配合四教如下:--



一) 生滅四諦:如上所說,此為小乘所修之法,為藏教攝。

二) 無生四諦:了達一切諸法如幻如化,當體即空,解苦無苦,不為苦所苦;解集無集,不為集所轉;知滅無滅,本無生滅;知道無道,不著法相。此為三乘共修之法,屬於通教所攝。

三) 無量四諦:理達苦有無量相,一界已具眾苦;集有無量相,有八萬四千煩惱故;滅有無量相,有諸波羅蜜故;道有無量相,有八萬四千法門故,此為全教菩薩所修之法,屬別教所攝。

四) 無作四諦:了達一切法,當體即事實相,無苦可捨,無集可斷,無道可修,無滅可證,以實相之體離諸造作,故名無作;此獨為大乘菩薩所修之法,屬圓教所攝。

小乘是滅生死證涅槃,斷煩惱得菩提,大乘是了達生死及涅槃,煩惱即菩提。



 天台宗之判教學說。謂佛陀教化眾生之教法內容有藏教、通教、別教、圓教等四種,與化儀四教並稱為天台八教。分言之,即:



(一)藏教,全稱三藏(經、律、論)教。指小乘教。即為三乘人各別說生滅之四諦,以析空觀同斷見思惑,令入無餘涅槃。



(二)通教,指諸部般若,義通大小,括深奧與淺顯之道理。即為三乘人說體空無生之四諦,令同入無餘涅槃。



(三)別教,指其它方等經(大乘經)。即不共二乘人說,專為大菩薩說無量之四諦,以次第之三觀破三惑,令證「但中」之理。



(四)圓教,指法華經教義。亦即為菩薩說無作之四諦,以圓融三觀同斷三惑,令證「不但中」之理。



大乘菩薩所發的四弘誓願,就是依照四諦所發的如下:--



四弘誓願:

眾生無邊誓願度—苦諦

煩惱無盡誓願斷—集諦

法門無量誓願學—道諦

佛道無上誓願成—滅諦



【合譯】{無苦、集、滅、道}:--若沒有生死(苦)的感覺,也沒有貪愛的(集)因可斷,亦沒有寂(滅)的涅槃可證,也沒有解脫的(道)法可修;因為自性 本來無生死可捨,那來解脫的問題,本就清淨沒有煩惱可斷,原本即空寂亦無涅槃可證,本來俱足亦無菩提可修,眾生本來就俱足一切,只是自性真心被蒙蔽,因而 迷失了自性,妄心造作,誤認虛幻假象為真實不虛,妄執所見為真,以此六識妄心所起虛妄假象,執著不放,故引起了無量(苦)受,若能悟此虛幻假象非是(一合 相),一切皆是因緣起滅,由此了知,無證而證,無得而得,諸法皆空之理。

故曰:無苦、集、滅、道。



己二:破聲聞四第法(竟)

戊二:破二乘法相(竟)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