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11}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5:06:02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11}



「洗足已,敷座而坐」:

在佛住世的時候,物資非常缺乏,印度又是炎熱地區,他們根本沒有鞋可穿.時至於今的印度百姓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都是赤足,除非城市知識份子及富有之家才有鞋襪。



佛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,每天上午往返於舍衛大城及祇園精舍之間,道路都是泥土路面,而且印度尊重牛隻,沿途牛糞,豬糞、狗糞遍地,行走其中,塵土飛揚, 來回十數里,雙足都被污染了。飯食已訖,就得坐禪辦道,道場是很潔淨的,污穢的雙足不能污染禪座,所以必須將雙足洗淨以後,方可人禪座辦道。



「敷座而坐」:

「敷座」就是舖設坐禪用的座位。佛陀在修道的初期,所設的座位是草座,即是稻草、雜草等舖設而成,再後來是將稻草結成蒲團以為一位。到更後期,多以「尼師 檀」為座具。這是梵音,譯成中文是「隨坐衣」,但也可以當作臥具用。以長四、廣三的比例裁剪縫製而成,要坐禪的時候,敷在地上以作為座具;在睡覺的時候, 又可以作蓋在身上保護身體的臥具了;在禮拜的時候,又可舖在地上作為拜具。所以「尼師檀」有許多用途。



坐禪是一種修心養性的功夫,坐定以後的調心法是:



第一、收攝身心,將原來散亂的身心收攝,使之集中。此時,身體端正,但.不僵硬,不可前後左右動搖,也不可偏左、偏右,或仰、或俯,不可使身體傾斜.調身完畢以後,就是調心,將原來散亂的心收攝於一處,不可令心猿意馬.身心安定以後開始調息,調息就是調理出、入息。



使吸氣由丹田循脊椎而上,經後頭而至天庭,此時開始呼氣,觀此呼氣由天庭而鼻尖、而唇舌、而喉、而胸, 穿透橫隔膜,經肚臍又入丹田。如此週而復始,觀此出入息並按息而數,心不散亂,這種修出入息法,就是佛陀所說的修「安那般那」法。修習得法,能入甚深禪定。



第二、 結咖趺坐可以長坐而不疲憊。初學,尤其是老年初學踟趺坐的行者,開始時會覺得雙腿有點痠痛,但不可因痠痛而停止,必須要持之以恆,修習久了以後,自然能適應了。一旦出禪以後,即覺身心輕安愉快,無以形容。



第三、 禪坐的行者一旦入于禪定中,就能顯出莊嚴的相貌,此時雖泰山崩於前,其色不變,狡兔奔於左右而不顧,心不為動。這種如如不動的威儀,令人見了會肅然起敬。



第四、 佛家的坐禪與外道的坐禪,在形式上是沒有什麼分別的,但目的則截然不同。外道的坐禪是為有所求而坐,如求成仙、成神等是。而佛家的坐禪,則是一無所求,坐 至身心兩忘,萬慮俱寂,無罣礙、無蓋纏、無牽縛,完全達到空、無相、無我的解脫境界。這境界一無所得。此時的行者已證我空、法空、智空的三空之理,自由自 在,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令他動心的了。



因此佛教對坐禪是很重視的,所以上自佛陀,下至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,每日在飲食訖、收衣缽、洗足已之後,就開始坐禪。禪坐已成為每一位弟子必修的日課了。



吃飯洗足等皆是佛陀以身作則,這一切皆要守禮守戒,即是『戒、定、慧』三字。由此可見佛陀從著衣、托缽、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、用飯、收衣缽、洗足、趺坐等皆是戒律。修者若能受戒律,然能開智慧,進入定地而不亂。這就是以身作則的『釋義及顯理』竟。



法會因由分第一/結論



此分以{無說而說}、示現自在無礙、除去執著、佛陀以身作則、遵守{戒、定、慧}三字。

舉凡{行、住、坐、臥}皆顯現威儀及莊嚴。



次第乞已、還至本處、飯食訖、收衣缽、洗足已、敷座而坐。就是依律而行持、世尊與大眾無異、故被尊為天人師、名至實歸、為眾生表率。



歡迎瀏覽本宮網址: http://www.goldenmom.org



{待續}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