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14}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5:07:11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14}



「在大眾中,即從座起。」:這裡的「大眾」當然是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,但佛陀說法,六方震動,自然還有天龍八部、國王、大臣、善男、信女,甚至還有十方無量諸佛的菩薩眾,都會前來聽法。因此,這「大眾」的意義是很廣泛的。



「即從座起」者,表示須菩提是先敷座而坐定以後,看所有的比丘們也都坐定、靜寂下來了以後,他這才「從座而起」。這是佛陀每次說法之前的一種習慣法,每一 次的請法者,都是在大家坐定以後才「從座而起」,沒有人站在那裡等大眾坐定以後向佛請法的。由這一點,可以看出當時道場的規矩和莊嚴的景象。



「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。」:這裡的「偏袒右肩」是印度人穿著服裝的習慣。他們的「衣服」,實在說來只是一塊長布條,圍繞在身上,將整個身體包住,只有右肩以及右手臂暴露於外,所以名之為「偏袒右肩」,這個風俗流傳至今未改,而且流行到中國,



中國比丘的袈裟也右肩偏露於外,只不過仍穿了衣服,沒有袒露而已。為什麼要偏袒右肩呢?這表示比丘恭敬尊長的一種表現,同時也是靜候佛陀有什麼吩咐而準備去做。故《釋氏要覽》上說:「律云:一切供養,皆偏袒,示有便於執作也。」



「右膝著地」者,是屈右腿膝蓋,著於地面以為禮拜。這是下輩的人對上輩的人所行的敬禮。當時的佛弟子向佛行禮有三種方式,一是雙手合十以為禮,二是右膝著 地以為禮,三是五體投地以為禮。「右膝著地」的行禮法,由印度傳至西域的胡人,再由胡人比丘傳之中國,所以當時的中國人叫這種跪法是「胡跪」。



但到了宋明理學家排佛的時候,他們故意將「胡跪」改為「狐跪」,這就含有侮辱佛教徒的意味了。幸好到了後代,大家揚棄了「胡跪」而一律流行「五體投地」之禮,以至於今



「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。」:所謂「合掌」者,是雙手十指伸直相合,拇指對拇指,中指對中指,指指相對相合相疊在一起,就叫「合掌」,也叫做「合十」,這是 外在的表現,而此時的內心必須存誠恭敬,這才叫做「合掌恭敬」;這就是《中庸》上說的「誠於中、形於外」。若內心不誠、不恭、不敬,只是雙掌合十,這就不 是「恭敬」的行禮。行禮之時,身端正、心恭敬、口念「阿彌陀佛」,身、口、意三業清淨向佛行禮,才算是「合掌恭敬」。



『白』是在下弟子跟在上的佛說話。



『佛陀』在跟座下的弟子說話叫做『告』。



須菩提已解佛陀所講金剛經中實義,故讚佛陀甚為『稀有』,佛陀是大慈大悲者,凡穿衣吃飯皆是在說法,過去不知,如今開悟,一舉一動皆是護念弟子,無不是囑咐弟子們。



在日常生活中皆是在講經說法,實在稀奇少有。日常生活即是『實相般若』本體,[{觀照般若}的妙用,以此善巧方便來引導小乘者『回小向大』行。由大激小向上。



從這段經文起,就真正進人「正宗分」的中心問題。正宗分概分為二大段,前十六分為第一卷,後十六分為第二卷。梁代三論宗「嘉祥寺」的吉藏大師,曾判本經的前半段是「般若道」,後半段是「方便道」。之所以如此判定,是因為《大般若經》中,佛陀先後有兩次咐囑。



龍樹菩薩在《大智度論》內說:「先囑累者,為說般若波羅蜜體竟,今所說令眾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囑累。」

龍樹樹菩薩是以般若、方便二道,來說明大般若經的兩次囑咐,所以嘉祥大師也依此來判別《金剛經》為「般若」、「方便」兩大段落了。現在將本段經文分別說明如下:



希有者。准古解則有四種。謂:--

時希有。

處希有。

德希有。

事希有。



希有,世尊!」這「希有」二字,是為讚歎世尊。一般地說來,「希有」有四種意義。即:



第一、時希有:佛陀出世,甚為希有,佛陀說法也是希有,故《大般涅槃經》說「佛世難值」、「佛法難聞」,故是「希有」。

第二、處希有:三千大千世界,唯有一佛出世,別無他佛,故是希有。



第三、德希有:佛陀以無量劫的修習,積累了無量的福德善根因緣,方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大智慧,至為殊勝,無與倫比,故為「希有」。

第四、事希有:佛以一大事因緣,出現于世,不為自度而來,乃為娑婆世界苦難眾生而來,以大慈大悲的精神要度脫無量眾生,故為「希有」。



歡迎瀏覽本宮網址: http://www.goldenmom.org



{待續}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