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34}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5:17:10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34}



庚二、指釋

所謂不住色布施。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

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此六者,以六根清淨故也。六度者,

布施度鏗吝,持戒度淫邪,忍辱度瞋恚,精進度懈退,禪定度散亂,般若則六度兼該,萬行具備.



「菩薩摩訶薩,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,以無所捨法,應具足{檀波羅蜜},施者,受者及財物,不可得故。」

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:大菩薩們要以不著相而住般若波羅蜜,也要以無所捨的心理來行檀波羅蜜。因為在心、心數法中,根本無施者、受者和財物的實相, 因為求其實相不可得,所以不能住布施之心而行布施。



檀波羅蜜



檀波羅蜜」是梵語,義譯就是布施的意思。布施有二種:其一是淨施、其二是不淨施.什麼是不淨施呢?

第一、自己本無布施之心,但有人向你求布施而與者。

第二、自己本無布施之心,但有愧於人而行布施者。

第三、自己本無布施之心,但受人責備,不得不行布施。

第四、自己本無布施之心,因畏懼別人而行布施者。

第五、自已本無布施之心,但想求他人幫忙而布施者。

第六、自己本無布施之心,因怕死而行布施者。

第七、自己本無布施之心,為求獲得別人歡喜而行布施者。

第八、自已本無布施之心,為表示自己富貴而行布施者。

第九、自己本無布施之心,為了與人爭勝心而行布施者。

第十、自己本無布施之心,為了妒瞋別人而行布施者。

第十一、自己本無布施之心,為了驕慢自高而行布施者

第十二、自己本無布施之心,為了名譽而行布施者。

第十三、自己本無布施之心,為了咒願而行布拖者。

第十四、自已本無布施之心,為了除厄求吉而行布施者

第十五、自己本無布施之心,為了爭取較多群眾而行布施者。

第十六、自己本無布施之心,為了輕賤他人而行布施者



『一切法』就是入世間諸法『所謂不住色布施。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』布施時不住於此『六根』『六塵』『六識』三界中的『十八界』的法。布施時需要遠離六塵 的境界,如此布施就不會執著了。能不住一切法而行『六度』,即是『布施』、『持戒』、『忍辱』、『精進』、『禪定』、『般若』等六度萬行。即是布施時於十 八界的相都不執著。



不住色布施者。謂智慧性照見一切皆空也。菩薩無色可捨。名為布施。如藥對病似空含有。有病既除。空藥俱遣。色空泯絕。中道皆亡。了無一法可得。二乘之人。捨色取空。為不住色而行布施。不住於色。不住非色。香味觸法。一例皆然。是故空有悉皆無住。無空可取。無有可捨。



空有同如。一體平等。平等行施。即知法界不住有施。不住無施。不得有無二邊障礙。施心廣大。猶若虛空。所獲功德。亦復如是。故經中舉十方虛空較量施福。即斯意。二乘著空。不見空中妙有。不著見於二邊。不取相於中道。是故二乘者尚有(空執未泯)。



不住聲者。清淨無罣礙也。二乘之人。意謂從聲色起。遂向聲塵中分別。聞樂則喜。悲則哀。欲捨此聲。而取無聲。名之為戒。菩薩。無聲可捨。色若是有。聲從是生。色既本空。聲從何起。若能如是悟者。雖在生。死中。生死不能拘。雖在六塵中。六塵不能染。在在處處。心常清淨。



不住香者。謂見色清淨也。此云忍辱。二乘之人。妄生忍辱。惟恐貪著。欲行遠離。故名忍辱。正是捨色取空。不了中道也。殊不知香性本空。菩薩忍亦無忍。辱亦無辱。須是自性清淨。不生起滅之心。方始悟明心地。



不住味者。謂眾生性。與如來性。無所分別也。此云精進。了知舌根本空。為不住味。故云受諸飲食。當如服藥。或好或弱。不可生憎愛也。菩薩之心。於諸法相。悉如夢幻。遇緣即施。緣散即寂。



不住觸者。謂心無取捨也。內無菩提可取。外無煩惱可捨。二乘之人。認觸為色身。色身若是有。即言離諸觸。色身既本無。諸觸何曾有。又云。了觸即無生。不住虛分別。六祖曰。一切萬法。皆從心生。心無所生。法無所住。萬法唯心造



不住法者。謂照見身心法相空也。梵語般若。此云智慧。諸法屬意。意屬識。此識是妄。金剛三昧經云。所見境界。非我本識。二乘之人。分別諸相。皆是妄識。本識又何可得也。菩薩了知本識究竟。故無分別。此時六度萬行具備。



菩薩應修的六度,除上述的「布施度」以外,還有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等五度。在這六度之中,本來持戒、禪定、智慧三度最重要,所以被稱之為「戒、 定、慧」三無漏學。至於布施、忍辱、精進三度,乃是成就般若一學而已。菩薩若不成就般若,自己尚不能了生脫死,住於涅槃,又何能滅度無量、無數、無邊眾生 入無餘涅槃而滅度呢?



歡迎瀏覽本宮網址: http://www.goldenmom.org



{待續}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