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身心靈講座

標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(2)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09-12-11 17:23:32) IP 59.115.149.168
內容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(2)

[分譯] :?摩諨Y波羅密多心經,其實是在伽耶村畢?羅樹(梵 pippala)下思維解脫之道,四十九日後,豁然大悟而成佛。請看{波羅蜜多}正解如下所述。舍利子是一人名,而非修練成舍利子。以後再詳解舍利子典故。
*
此八字為一經的總題
上七字為別題
下一字---[經],是通題
將總題分作四段來解:般若,波羅密多,心,經
*
「般若」:此為梵語,譯為「智慧」。經中常以般若直譯而不翻譯,實則在中國沒有當名詞可以代替,雖意義為智慧,則未盡正確。通常所謂智慧者,仍不足以表顯般若的含義。世人常以聰明就是智慧,若翻之則與之混淆,因而失去般若殊勝義。為了表示這種智慧的殊勝義,所以沿用原音---「般若」,不而直接翻譯為智慧;此即翻譯時的「五不翻」中尊重不翻譯,及四例翻經的翻字不翻音的原則。
*
三般若:
實相般若—亦分三義:-
1) 實相無相:-若離一切需妄之相,無一相可得,故曰無相.
2)實相無不相:-具足恆沙未w之相,諸法皆是實相,故曰無不相.
3)實相無相無不相:-離相而本體不空,雖具足而自性本空,[真空不礙妙有,妙有不礙真空,若說是有,妙有非有,若說其空,真空不空,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,故說無相無不相.
*
二)觀照般若:-乃實相理體上所起的一種智用,當修行者修觀時,相內觀照心所,心靈光照內聚,照了諸法,察知所有相皆是虛妄,當體即空,由空妄之相,觀知真實相,因實相乃由觀照而得證,故名為觀照般若]
*
三)文字般若:-諸佛菩薩,從其親證實相理體,假借文字語言以開導一切有情眾生,使其破迷開悟者,稱之為[文字般若]
若是觀照般若沒有它,則不能成立,實相般若沒有它,則無法顯示,故以文字般若稱之.
聞思修慧;從聽聞言教或是自己嬝疙g典所啟發的[智慧],稱作[文字般若];又名[聞慧]
依所體悟的道理實地去體驗修習,稱[實相般若],又稱[思慧]
由觀照奶猁熔`造,一但無名能破,觀見[本來面目],稱[實相般若],又稱[修慧}
*
「波羅密多」•{波羅蜜多絕非是釵h蜜蜂在築蜂巢時而使釋尊開悟之義},真實義如下:-
古釋本但云:「波羅蜜」,沒有「多」字,後來翻譯者,竟加一「多」字。考多字在梵文中是一種語尾詞,如白話文中的「了」字義。
*
二.波羅密多—含有四義
•1.[波羅]譯為[彼岸],[密多]為[到],即[到彼岸]
•2.[度無極]
•3.[遠離]
•4.[究竟]
•一. [到彼岸]此岸如[生死],中流如[煩惱],般若如[舟筏],彼岸如[涅槃].
•眾生被[三惑]煩惱所迷,以致沉淪生死苦海,如果想求度脫,則須仰仗[般若]的奶O去滅除煩惱,以了脫生死的痛苦.而能獲得究竟涅盤的安樂,只需乘般若法船渡過煩惱的激流,頓出生死苦海而登上涅盤安樂彼岸
•二. [度無極]能依般若而修,則二種生死(變易生死.分段生死)一切諸苦便可度脫無餘.
•三. [遠離]能用般若觀照,即能遠離一切顛倒妄想,故稱遠離.
•四. [究竟]菩薩依此般若,圓滿成就自利利他的一切未w,故曰[究竟].可[圓證三智],徹見諸法實相,即究竟義也.本經中說[究竟涅盤,得阿耨多羅三妙三菩提]即是此意
••須知[波羅蜜多]的上面加[般若]二字者,正顯示安樂的彼岸是要依仗[般若]才能到達的,尤其要做到一切事的究竟—[親證實相]當然需要以[般若]為成左暨工具]
*
•復因[波羅蜜]有[六種]即是[六種波羅蜜]亦是[六度萬行],依此六法能到達涅盤彼岸,故以[六度]稱之.[六度]能度[六蔽].蔽能遮蔽個人真心本性,使之不顯.
•因般若是[正行],餘五度是助行.
•有般若故,自能布施,持戒,忍辱,精進,禪定.
•般若為[五度]的眼目,五度為般若所[攝持],如行布施…..禪定之時,有了般若妙智去觀察鑑別,才不致盲目瞎修行.
•經云;[五度如盲,般若如眼]
•布施無般若,惟得一世榮,後受餘殃債,
•持戒無般若, 暫生上欲界,還墬泥犁中,
•忍辱無般若,報得端正形,不證寂滅忍,
•精進無般若,徒興生滅?不趣真常海,
•禪定無般若,但行色界禪,不入金剛定,
•萬行無般若,空成有漏因,不契無為果.
•故五度當有般若的攝持,始能完滿萬行,成就佛法.若無五度助行,則無法達到[三圓覺],萬德具足的莊嚴佛果.僅只成就二乘人(聲聞、圓覺)的偏空真執而已.
*
「心」:有多種:草木心、肉團心、精要心、園慮心、真如心。
(1)草木心:草心、花心、樹心、無情之物;但有生長,毫無作用。
(2)肉團心:屬生理物質,即五臟六腑之心;但有形質,全無知覺。
(3)精要心:是一種比喻,如中心、心要等;但取其義,沒有實質。
(4)園慮心:即吾人現前所見、聞、覺、知,對經攀緣而發生分別思慮之妄心。終日昏沉,隨塵逐境,境現則有,境滅則無,起滅無常,離前色等六塵,本無此心,虛妄不實。
以上所說四種心,僅取精要心之比喻外,餘皆非本經所取,其所取者即「真如心」。
(5)真如心:各部佛經中皆有說明它的存在,但立名皆不同,名異但其義同。
*
1.「涅槃經」謂之「常住佛性」。
2.「楞嚴經」謂之「妙真如性」。
3.「華嚴經」謂之「一真法界」。
4.「心經」謂之「實相」。
5.「禪宗」則稱之為「主人翁」,或「正法眼藏」。
6.「儒家」則稱之為「理性」、「明德」、「良知」….等。
*
如今以真如心來探討,無妄曰真,此真實常住不變之心,即一念靈知之性體,圓明寂照、不生不滅、究竟清淨、平等周遍,具足一切未w智慧,了無生死煩惱,四相已除,二障亦銷,二死永亡,離諸迷情妄相,無諸塵勞垢染。非以一切法,而能立一切法;非見一切相,而不離一切相;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依之而建立。但是此心何在?
*
(1)它究竟在那裡?它不在內、亦不在外、也不在中間,無來無去,無方無所,亦無蹤跡可循,非可言語可指。
(2)它像什麼?無形無相,無聲無臭,非青黃赤白,非長短方圓,無大無小,亦不可以有無稱之。
(3)它無像可取: 若言其大,微塵無法入,若言其小,虛空不能容。若言其有,卻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若言其無,靈靈覺覺、應用周全。
(4)它無處不在: 它雖然不動,卻感而遂通、應物隨緣、自在無礙,豎則自古至今以及將來,橫則四方以及上下,無時不遍、無處不普,乃諸佛所同證,眾生之本具足,諸佛悟之而成三德,眾生迷之而成三趣道。眾生若能證悟得道,在聖不增、在凡不減;生不同生,死不同死,能為迷悟所依,不為迷悟所轉;不變隨緣、隨緣不變。此為真心的一種奧妙作用!
*
「經」--即佛法所說的教法,此為通題。梵語為「修多羅」,譯為「契經」。此方略故但稱「經」。所言契經者,契即是契理、契機的意思。謂上契諸佛之心理(一切言教皆從佛大悲心流露出來的)、下契眾生之機宜(一切言教無非應眾生的機宜而說的)。契理則是正道而無顛倒邪謬,契機則巧被根性,而能令人信解受持。謂貫串佛所說的一切教義令不失散,如以線貫穿珠一樣,謂之「貫」,謂攝持所應度的眾生令不自墬落,如提攝小孩一樣,謂之「攝」,
萬古不變其義、謂之常;天下同遵其道、謂之法。故經含「貫」、「攝」、「常」、「法」四義。
茲再將「般若波羅蜜多心」與「經」八字總合起來講解, 約有四義:
*
(一)此經是說明依照「般若」修行,可以出離生死苦,到達涅槃「彼岸」,親證真「心」的一部「經」典。
(二)此經是修成「智慧」「究竟」徹見真「心」的一部「經」典。
(三)此經乃為全部「般若」經中最「究竟」的中「心」重要「經」。
(四)此經是一切諸佛菩薩依之而證「究竟」「涅槃」的一部中「心」重要「經」。
*
1.由「般若」二字解釋下來,依照「般若」修行可以到達「究竟涅槃」即能親證真「心」,故「波羅蜜多」 之下有一「心」字。「般若」要如何去修才能到達「究竟涅槃」,親證真心? 當依照「經」中所說的道理及方法去修學,故「般若波羅蜜多心」之下有一「心」字。
*
2.由「經」字解釋上去,依照「經」中所說的道理去實地真修,即能明「心」見性,故「經」字之上有一「心」字。即證真「心」,自能了脫生死,證得「涅槃」不生不滅之「彼岸」,故「心」字之上有「波羅蜜多」四字。然而想要到達「涅槃彼岸」當需借重「般若」之奶O,故「波羅蜜多」之上有「般若」二字。
*
【合譯】這部經是教導眾生依照「般若」妙法修持,便可度脫離開煩惱生死苦海,而以此方法修持達「到」究竟涅槃的「彼岸」(波羅蜜),修者用以親證不生不滅之真「心」實相的一部「經」典,故曰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。

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