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佈施功德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1 17:59:44) IP 220.135.49.66
內容
(布施) 意譯為財施、施頌、嚫施。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與人之義。蓋布施原為佛陀勸導優婆塞等之行法,其本義乃以衣、食等物施與大德及貧窮者;至大乘時代,則為六波羅蜜之一,再加上法施、無畏施二者,擴大布施之意義。亦即指施與他人以財物、體力、智慧等,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積功德,以致解脫之一種修行方法。



大乘義章卷十二解釋布施之義:以己財事分散與他,稱為布;惙己惠人,稱為施。小乘布施之目的,在破除個人吝嗇與貪心,以免除未來世之貧困,大乘則與大慈大悲之教義聯結,用於超度眾生。



 施財之人,稱為檀越(梵 danapati,布施主之意,意譯為施主、檀那主,簡稱為檀那);而所施之財物,稱為嚫資、嚫財、嚫金、嚫錢、堂嚫(對僧堂之僧施物之意)、俵嚫(分與施物之意)、信施(信徒施物之意)。此外,獻上錢財,稱為上嚫;施物供於佛前,稱為下嚫。於日本,信者所屬之寺院,稱為檀那寺;而道場所屬之信者,稱為檀家、檀中、檀徒、檀方。



(一)以衣服、飲食、田宅、珍寶等施與他人,稱為財施。

(二)說法使人聞受,則稱法施。財施有盡,法施無窮。前者但得世間之果,終將還失;後者則得涅槃,必不退轉。



二種法施:--

(一)世間法施,指菩薩雖為諸有情宣說開示五神通(足不履地、知人心命、回眼千里、呼名即至、石壁無礙)等一切諸法,然未能出離世間,故稱世間法施。

(二)出世間法施,指菩薩為諸有情宣說開示三解脫門(空解脫門、無相解脫門、無作解脫門)等一切聖法,依此而修,即得出離世間,故稱出世間法施



 布施乃六念之一(念施),四攝法之一(布施攝),六波羅蜜及十波羅蜜之一(布施波羅蜜、檀波羅蜜)。布施能使人遠離貪心,如對佛、僧、貧窮人布施衣、食等物資,必能招感幸福之果報。



四種布施:--

 乃指菩薩善戒經卷一序品列舉之出家菩薩所行之筆施、墨施、經施、說法施等四者。

(一)筆施,謂見人發心書寫經典,則以筆施之助成善緣。

(二)墨施,謂見人書寫經典,則以墨施之助成善緣。

(三)經施,謂刊造經板,或印經施與人,勸其讀誦。

(四)說法施,謂說法使人聞之而修因證果。_p1798





五種不施:--

 指不應施與他人之五種事物,即:

(一)非理求財,指不順理所得之財物,不以施人,物不淨故。

(二)酒及毒藥,能令眾生狂亂失命,不以施人,亂眾生故。

(三)罝羅機網,罝為兔網,羅為鳥網,機為機弩,網即網罟,皆為設置以殘害禽獸、惱害眾生之器物,不以施人,惱眾生故。

(四)刀杖弓箭,是殺害眾生之器物,不以施人,害眾生故。

(五)音樂女色,能惑亂眾生正性,不以施人,壞淨心故。〔法苑珠林卷八十一〕_p1176



五種布施:--

 依布施之對象分有五種。即:

(一)施遠來者,

(二)施遠去者,

(三)施病瘦者,

(四)施飢餓者,

(五)施智法人。〔諸經要集卷十一〕_p1178





又向人宣說正法,令得功德利益,稱為法施。

使人離開種種恐怖,稱為無畏施。



財施與法施稱為二種施;若加無畏施,則稱三種施。以上三施係菩薩所必行者。其中法施之功德較財施為大。



布施若以遠離貪心與期開悟為目的,則稱為清淨施;反之則稱不清淨施。至於法施,勸人生於人天之說教,稱為世間法施;而勸人成佛之教法(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脫門),稱為出世法施。



此外,關於施、施波羅蜜之區別,據優婆塞戒經卷二載,聲聞、緣覺、凡夫、外道之施,及菩薩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之施,稱為施;而菩薩於第三阿僧祇劫所行之施,則稱為施波羅蜜。



 據菩薩善戒經卷一序品載,在家菩薩行財施與法施;出家菩薩行筆施、墨施、經施、說法施等四施;



而得無生忍之菩薩則具足施、大施、無上施等三施。



俱舍論卷十八舉出八種布施,即:隨至施、怖畏施、報恩施、求報施、習先施、希天施、要名施、為莊嚴心等施。



同書卷十八亦舉出施客人、施行人、施病人、施侍病者、施園林、施常食、隨時施等七種布施。



舊譯華嚴經卷十二「十無盡藏品」則有修習施、最後難施、內施、外施、內外施、一切施、過去施、未來施、現在施、究竟施等十施。



上述乃就布施行為之內容、態度、目的等之不同,而有種種分類方式。



又施者、受者、施物三者本質為空,不存任何執著,稱為三輪體空、三輪清淨。〔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經、增一阿含經卷四、卷九、卷二十、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六九、卷五六九、菩薩地持經卷四、布施卷、大智度論卷十四、卷二十九、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九〕(參閱「達嚫」5677)_p1901



布施四福報:--

 據諸經要集卷十載,以布施情形之不同,所得之福報亦有四種差別,即:

(一)施多得福少,謂以飲酒、歌舞等事施人,則費用極多而無福報。

(二)施少得福多,謂以慈心供奉道德之人,使其精進學道,施物雖少,其福彌大。

(三)施少得福少,謂以慳貪惡意施於邪見外道,施物既少,得福亦少。

(四)施多得福多,謂若能了悟世間無常而發心捨財,造立塔寺,供養三寶,則所獲福報如恆河流沙,施物既多,其福亦多。_p1902



施食獲五福報:--

 據施食獲五福報經舉出,施食者當得下列五種福報,即:

(一)人於七日不食則死,若以食施之而延其性命,即為施命,此施命者當得世世長壽、財富無量之福報。

(二)人不得食則顏色憔悴,若以食施之而潤其色澤,即為施色,此施色者當得世世端正、人見歡喜之福報。

(三)人不得食則身羸力弱,若以食施之而增其體力,即為施力,此施力者當得世世多力而無耗減之福報。

(四)人不得食則心愁身危,不能自安,若以食施之而令其安穩,即為施安,此施安者當得世世安穩、不遇災患之福報。

(五)人不得食則乏力難言,若以食施之而令其言語,即為施辯,此施辯者當得辯慧通達、聞者喜悅之福報。_p3829



無畏施:--

 梵語 abhaya-dana。即拔濟種種之怖畏。又作無畏捨、無畏施。施,有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三種,此無畏施即救度眾生,為其祛除種種怖畏之意。法華經卷七普門品謂,觀世音菩薩於怖畏急難中,能施無畏,故有「施無畏者」之稱。蓋佛苦薩以種種之威力方便,拔濟獅子、虎、狼、水、火、盜賊等諸怖畏,施以安慰眾生。〔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九〕_p3830



三輪體空:--

 布施之時,能體達施者、受者、施物三者皆悉本空,摧破執著之相,稱為三輪體空。

(一)施空,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,既知無我,則無希望福報之心,稱為施空。

(二)受空,既體達本無能施之人,亦無他人為受施者,故不起慢想,稱為受空。

(三)施物空,物即資財珍寶等物,能體達一切皆空,則雖有所施,亦視為空,故不起貪想,稱為施物空。〔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上〕(參閱「三輪相」680)_p681



三輪相:--

 指施者、受者與施物三者。三輪之相存於意中,稱為有相之三輪。滅此三輪,住於無心而行施,則為三輪清淨之檀波羅蜜。依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,世人行施,心希果報,是為著相;而菩薩行施,了達三輪體空,故不住於相。



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上(大二五‧八七五下):「攝伏在三輪,於相心除遣。(中略)此顯所捨之物及所施眾生并(並)能施者,於此三處除著想心。」



法界次第卷下(大四六‧六八六中):「若布施時,施人、受人及財物三事,皆空不可得,入實相正觀。」故三輪相有粗細之分,施者於自身起慢心,對受者懷愛憎之念,對施物生惜心,此即粗三輪相,乃未達萬法如幻之理。執實我之法而布施者,是為細三輪相。〔大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九二〕(參閱「三輪體空」681)_p680




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