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(16)金剛經莊嚴淨土分第十(二)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1:54:47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(16)金剛經莊嚴淨土分第十(二)



庚三、總以結示

是故須菩提。諸菩薩摩訶薩。應如是生清淨心。不應往色生心。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應無所往。而生其心。



是故須菩提,諸菩薩摩訶薩,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欲塵淨盡,則無所住而生清淨心,輔M淨心,包涵太虛,充滿法界,無物可比其大。故未w甚大。



此以布施無相為降伏,又即以無住為住也。 

行布施而不住相,叫做『無住行施』。這是『安住真心』之法。



凡夫不識自佛。一向外求。住相迷真。分別他境。不為助道。但求福門。似箭射空。如人入暗。

心即是法。法即是心。二乘之人。不能解悟。謂言心外即別有法。逆生執著。住於法相,法執不滅,心外求法。此同眾生之見解也。



是菩薩心無所住著也行於布施者。謂除我人眾生壽者四相。煩惱妄想取捨憎愛之心。世尊即以教法布施。內破一切執著。外即利益一切眾生。菩薩布施。皆應無住。



住無所住。清淨行施不愛已乏。不望報恩。不求果報也。凡夫布施。希求福利。此是住相布施也。住相布施生天福。猶如仰箭射虛空。力盡還墜也。並非究竟解脫,仍會流轉輪迴受生。



前段敘說菩薩已遠離『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,壽者相』,『微細』的『我執』已破,『妄心降伏』了。此時『真心』尚未『安住』,仍有『法執』存在。此時對一切 法仍會執著,法執如何起的呢? 就是『行於布施』的時候不可起執著,不應起分別心,不起『能度所度』之心。若能如是布施則法執不起.



布施時不住於此『六根』『六塵』『六識』三界中的『十八界』的法。布施時需要遠離六塵的境界,如此布施就不會執著了。菩薩無相布施,行清淨施也,其福德亦如十方之虛空無量無邊也。 



『住心無住』是何道理呢?就是將前面的經文總結起來,以堅固最後的道理。若不用『是故』則難以總結。在『須菩提』與『釋迦佛』之間的一問一答,為何要『授 記無住』,『莊嚴無住』的道理,此時世尊再補充一下,則圓滿總結了。『諸菩薩摩訶薩』是指發大乘心者而言,非指已證聖位菩薩而言。



應如是生清淨心,六塵皆淨盡,則無所住而生清淨心,一切塵勞不起,妄心不生,起滅亦滅,不住世間六塵境界,心安住在『無所住中』,而生清淨心。所以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』是『金剛經』的『經心』,也是金鋼經的『經眼』。這句經文就是金剛經的『核心』。



菩薩以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』作精深的研究,了解此清淨心是如何生起的呢?若能參研透徹此心如何生起,則能遠離欲界塵勞而不沾黏,不著我相、人相、壽者相、 眾生相,當可得此清淨心。就可直指人心而能開悟了。並非常住虛空,仍需上求下化以利眾生,勇猛精進,廣修六度,常養心清淨,善智慧開,福德深厚,道心不 退,遠離六塵,一念不生,不落斷滅空,而能心無所住,自在行六度萬行,無所障礙。得『正信稀有』,能生信解,一念清淨,即能開悟。此時行者能不偏於『空』 而『生其心』所生其心即是生『清淨心』,心亦不偏於『有』而『無所住』,此謂『淨信』之心。



『應無所住』的心如何才能生之,生了此心亦不可住,此心何心?即是經中所指『生清淨心』。若有所住,則入六塵,心被染汙,無法生清淨心,則生滅流轉不止。心當清淨。不起生清淨心念。則真心能夠安住。

楞嚴經云;五陰五十魔相盡除,則妄心妄想不起,心當清淨矣。心淨則真心安住。



已二、得果無住

 

須菩提。譬如有人。身如須彌山王。於意云何。是身為大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大世尊。何以故。佛說非身。是名大身。



佛欲眾生覺悟此心,故以大身為問,須菩提,譬如有人,其身大如須彌山王,高廣有三百三十六萬里,為眾山之王,你的意思如何?是身為大否?須菩提回答說:甚 大世尊,但此身雖大,終受輪迴,非真實性,是虛名大身。佛曾說:凡有形相,有生滅,皆是虛妄。三千大千世界亦是虛妄。有成、住、壞、空四劫。非能永恆不 壞。故言有形相皆虛妄。



惟有佛說之非相法身,無漏無為,是名清淨大身。何以既有形相,皆為虛妄呢?因為已具有形相,就有大小之別,無有不破壞者,縱然暫時不破壞,亦是業力支持,業盡仍須壞,惟真性無形相,乃無從壞起,真性常住不變,所以說,非身是名大身。因佛說乃非有形有相身才大。



『須彌』亦乘華文為『妙高』,它是由四寶所成叫『妙』,出水八萬四千由旬叫『高』,高出了七金山叫『王』。若有人身高如須彌山,能否稱大呢?這是個譬喻之 語,須菩提是順世尊問話而答,甚大世尊,此身雖大,乃業力所起,業盡亦壞,並非永恆不變,仍有壞滅,僅能稱名『大身』,非恆常相。仍然有數有量有盡之時, 只能稱名為大身。 



須彌山是由以下四寶所組成:

每一世界最下層係一層氣,稱為風輪;風輪之上為一層水,稱為水輪;

水輪之上為一層金,或謂硬石,稱為金輪;

金輪之上即為山、海洋、大洲等所構成之大地;

而須彌山即位於此世界之中央。



若得果證得『法身』後,則證得『非身』的大身,則此法身是遍虛空盡法界之大,無量無邊。但仍不可住著,若一住此,則又入相,此時大身即非大身,所證法身就非法身。因法身無相故,如何生相?證果無相,隨證隨離,方是真證。

只是修證時莊嚴內心佛土即莊嚴淨土。非對外界有形有相之裝飾物相而言。(竟)



莊嚴淨土分第十結論

1. 修因無住。次第修證亦無住想。

2. 得果無住。證得法身即是非身(大身)。

3. 得記無住。能得授記亦是無得無住。

4. 莊嚴淨土無住。福慧雙修迴向內心淨土。

5.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(此為本經經眼核心)。

6. 應無所住生心(生心即為生清淨心)亦無住

7.此即推行妙行無住分第四之理。即是菩薩行布施而無住相,即是安住心。即不住十八界之相,遠離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。總以示結.。







醒世詩



無所住而生其心

住亦無住清淨心

生清淨心亦無住

心內莊嚴即淨土

莊嚴淨土修內心

嚴土莊嚴亦無住

內心安住真心定

心外不取破執著

淨土莊嚴是內心

土亦無相是莊嚴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