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(50)金剛經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2:25:07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(50)金剛經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



{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}

 

須菩提。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。持用布施。若復有人。知一切法無我。得成於忍。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云何菩薩不受福德。須菩提。菩薩所作福德。不應貪著。是故說不受福德。



第二十八段言心不求福,不貪不受。

 

丙二、住心無住 (分二)

丁一、略明 (分二)

戊一、無住福勝 

須菩提。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。持用布施。若復有人。知一切法無我。得成於忍。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



第二十八段言心不求福,不貪不受。

 

丙二、住心無住 (分二)

丁一、略明 (分二)

戊一、無住福勝 

須菩提。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。持用布施。若復有人。知一切法無我。得成於忍。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



此段是破學者著有。為本經第八次以七寶布施之菩薩,與成於能忍菩薩,相較勝也。法非斷滅,修證為真,但要無修而修,無證而證,功德乃勝。故必以法無我,得成於忍為宗。不能忍,安能無我,惟無我故能成於忍,此成佛精進堅強之本領,全經五千餘言,只疏此十字,是如來精要語。



佛告須菩提說:設有善行人發菩提心,以多如恒河沙數之珍寶,持用布施,其福固多。但是如果有人深悟一切,萬法不生,本無我相,而更能以忍成之,時時忍,事 事忍,堅持耐久,漸至忍而忘忍,達到無我境界,此乃能忍菩薩之功,則較施寶菩薩之功德為大。何以故?因為菩薩度生,無非得福。但菩薩不享世間富貴,只積福 於性空,是謂之不受福德,此乃自離相之因,而得殊勝之果也。



此段經文是出發心的『菩薩』與『菩薩』來較量功德,而非凡夫互相較量。此問第八次以七寶布施之菩薩,與成於能忍菩薩較量,『得成於忍』有三種意義如下:-- 

1.『生忍』就是『眾生忍』,當修『六度萬行』時,又眾生現前『侮辱』行者,此實行者就要『忍』。無論眾生如何侮辱、謾罵、打你、忌妒、傷體、障礙你等, 皆要忍。如此眾生忍的功夫就修到極致了。這就是修到『忍辱波羅密』的功夫了。第十六分上講,若有人『輕賤』你等,即為你銷重業障。



2.『法忍』就是對『寒、冷、熱、飢』等無情之法,都要能忍。一切『逆境』現前時都要能受,都要能忍,安心修道。

3.『無生法忍』就是最深的功夫境界,因為『眾生』本來不生,叫做『無生』,一切由因緣生起,無有自性、自體,當體即空,那有個『熱』的法,『冷』的法可得呢?此為『無生』的『觀照』,也叫做『無生法忍』。若不起分別妄想,當境緣一轉,仍是不起,即能自在。



此『忍』字有二義,一為『忍可』,當你認清,即是開啟智慧。二為『安忍』就是不動了,則是定力。此二義合起,則是『定慧一如』之義。此時就不會被外境所轉,而心能安住。 

這個菩薩已具有『得成於忍』的功夫,故能以布施成就『無漏』功德,不會著相,所以說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,因為前一菩薩仍在『凡夫』之位,雖以七寶布施功德,但是得『有漏』的『福德』而以。福德與功德相差甚多。



何以故。須菩提。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云何菩薩不受福德。須菩提。菩薩所作福德。不應貪著。是故說不受福德。 

須菩提以為因果受施,理之自然,如何菩薩不受福德?佛曰:菩薩本不為福德而度眾生,若為作福德而度眾生,是乃貪著福德,欲享其果。原非為貪著,故說不受福德。不貪著,即不受也。不受故無我,人有為善而不欲人知,是為陰德。施恩而不望人報,是為忘善,即是不受不貪也。



凡是證得『無生法忍』的菩薩,他都不受福德,因菩薩布施不貪故,所以不受福德,若受福德則是貪著福報,故菩薩終日作福德而不貪,因菩薩不起貪念,不生這個 『能受的心』,如此真心才能安住,菩薩是栽作福德,但不貪著,亦不動此貪心,故菩薩心能安住。如此就可合到金剛經的『般若妙慧』的高深道理。這位菩薩知道 『因果報應』之理,因而種下『無漏福德』,而為『成佛』之『因』了。作一切善法,皆不可著相,如此得無生法忍,即可證得佛果。



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結論



1.無住福勝、此為菩薩與菩薩較量功德。不是與凡夫的布施功德相比。

2.若有一位菩薩以七寶布施、所得功德與另外一位行菩薩道者,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於忍,其功德勝前一位菩薩,為此菩薩已能空掉『我執』『法執』。而證得『無生忍』。

3.這第四大科講『證果』,明文就在『得成於忍』這一句。

4. 『忍』有三種,『生忍』『法忍』『無生忍』

5.若只想做福德,就是貪著,若不貪不受,怎能證佛果。







醒世詩



菩薩不受福得故不貪

薩埵有情勇猛作布施

布施功德不受乃功德

施出七寶亦法喜充滿

不受不貪是無得而得

受取愛有即是貪得受

福德不受乃是佛德性

德業具足菩薩所作為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