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(4)波羅蜜多之意義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3:39:17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(4)波羅蜜多之意義



二、波羅蜜多:是一種梵文,其義有四:

(1)、波羅譯為到彼岸。

(2)、或是譯為度無極。

(3)、或是譯為遠離。

(4)、或是譯為究竟。

(一)、『到彼岸』:是一種比喻,如過河者,需要舟筏(佛法),度引眾生,超越生死苦海,到達淨土彼岸,用以了脫生死的痛苦,不再輪迴。



(二) 『度無極』能依般若而修,則二種生死(分段生死/變易生死)永亡、脫離一切諸苦,便可解脫得度無餘。

(三) 『遠離』能用般若觀照,即可遠離一切顛倒妄想,故曰遠離。

(四) 『究竟』菩薩若依此般若而修,成就自利及利他的一切功德,故曰究竟。若依此般若而如實修證,當可圓證三智,徹見諸法實相,此即究竟義也。此究竟二字含有 (圓滿)、永久之義,但世間一切皆為生滅之法,無法永恆不壞,故不究竟。僅依此般若實修,即可親證實相,二死永亡,四相斷滅,得究竟解脫涅槃。



(分段生死)二種生死之一。指三界眾生之生死。為「變異生死」之對稱。分段,指由於果報之異而有形貌、壽量等之區別。蓋三界眾生所感生死之果報各有類別、 形貌、壽量等之限度與差異,故稱分段生死。又作分段死、有為生死。依唯識家之說,分段生死係以有漏之善惡業為親因,以煩惱障為助t所感三界之粗異熟果。以 身命有長短,隨因緣之力而定有齊限,故稱為分段,亦即三界、五趣之生死。



(變易生死)又作無為生死、不思議變易生死、不思議變易死、變易死。二種生死之一。為「分段生死」之對稱。即阿羅漢、辟支佛及大力之菩薩,以無漏的「有分 別業」為因,以無明住地為緣,所招感三界外之殊勝細妙的果報身;此一果報之身,係由無漏之悲願力改轉原先的分段生死之粗身,而變為細妙無有色形、壽命等定 限之身,故稱變易身;係由無漏之定力、願力所助感,妙用而難測,故又稱不思議身;又以此身乃隨大悲之意願所成者,故亦稱意成身、無漏身、出過三界身;復以 此身既由無漏之定力所轉成,已異於其前的分段粗身,猶如變化而得,故又稱變化身。



『般若』與『波羅蜜多』合講,有二義:-

1.涅槃義:若依『般若』功行可以從茫茫苦海中超越而登極樂的『彼岸』即是(涅槃),故曰『般若波羅蜜多』。

般若是指『實相般若』,能離一切生死煩惱,因為能以般若功行將煩惱轉化為無上妙智慧,以此妙善智慧而知實相當體即空,若是不著,即不攀緣虛幻的假相。故曰波羅波羅蜜多。



(2) 究竟義:若依心經所說的實義去修持,能夠圓證實相般若,可具三種智慧;

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故曰『般若波羅蜜多』,所具智慧究竟。

世間有漏之智是無法到達圓滿究竟之境界,唯有心經所說的般若,才有諸佛菩薩所具有的清淨無漏智,才是圓滿『究竟』的無上妙『智慧』,故曰『般若波羅蜜多』。諸佛菩薩所證的智慧是徹底的,無理不明,無事不達。



『波羅蜜多』之上加『般若』二字者,正顯示淨土安樂的彼岸是要依仗般若才能夠到達的,尤其是要做到『親證實相』的一切事的究竟境界,當以般若做為成功的功具,復因波羅蜜有六種,即是六度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)等。

若依此六法修持,則能度生死苦海,到達極樂淨土涅槃的彼岸,故以六度稱之。六度即是能度『六蔽』。六種能夠遮住個人真心本性,使之無法顯現,蒙蔽個人的真實本性,故稱六蔽。



(六蔽)

全稱六蔽心。蔽即覆蔽之義,覆蔽吾人之清淨心有六種惡心。即:

(一)慳心(慳貪心),指眾生因慳竚蔽覆於心,不能行於布施,縱行布施亦不能以好物與人。

(二)破戒心,指眾生由貪、瞋、癡等煩惱蔽覆於心,行於惡行,不能堅持禁戒。

(三)瞋恚心,指眾生由瞋恨忿恚蔽覆於心,歷事對境常懷惱害於他,而無忍辱之行。

(四)懈怠心,指眾生由懈怠蔽覆於心,不能精進勤修聖道之行。

(五)亂心(散亂心),指眾生由散亂蔽覆於心,妨於禪定。如風中燈,雖有光明不能照物。

(六)癡心(愚癡心),指眾生由愚癡蔽覆於心,而無智慧。於一切事皆不能知,受著邪法不起正見。



為何波羅蜜有六種,而心經卻僅只說明一種呢?其理如下:--



(1) 因為般若是正行,其餘五度是助行。經云:『五度如盲,般若如眼』。

(2) 能修般若故,則能夠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。

(3) 般若為五度的眼目,五度為般若所攝持,如在行布施……禪定之時,有了般若妙智慧去觀察鑑別,就不會盲修瞎鍊。



若是行者僅知『布施』而無『般若』起妙觀察智去鑑別世間一切事理諸相,則淪為得人天有漏福報而已,天壽一盡,又再輪迴受苦,並非究竟。

『持戒』而無『般若』妙智鑑別,亦僅能修『十善法』無錯,故得人天福報而已,天壽一盡,又再輪迴受苦,並非究竟。

『忍辱』而無『般若』妙智鑑別,不能證得『無生法忍』之境界,僅能依正二報得三十二相好,仍是有漏福德相報,天壽一盡,又再輪迴受苦,並非究竟。



(無生法忍)

謂觀諸法無生無滅之理而諦認之,安住且不動心。又作無生忍、無生忍法、修習無生忍。為三忍之一,仁王經所說五忍之第四。大智度論卷五十(大二五‧四一七 下):「無生法忍者,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,信受通達,無礙不退,是名無生忍。」大乘義章卷十二(大四四‧七○一中):「從境為名,理寂不起,稱曰無生;慧 安此理,名無生忍。」



『精進』而無『般若』妙智鑑別,僅能勤修『十善法』而不懈,故得人天福報而已,天壽一盡,又再輪迴受苦,並非究竟。

『禪定』而無『般若』妙智鑑別,僅能證得聲聞、緣覺二乘果位,並非究竟。無法迴小向大,勇猛精進再證佛果。

六度萬行,若無般若起妙智鑑別,空成有漏因,不契無為果。故五度需有般若的攝持,始能圓滿萬行,得三圓覺,成就佛果。故知若依『般若』起修為正行,自當圓修其餘『五度』。



以上 『波羅蜜多』四字講完。



***待續***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