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(5)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字講解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3:39:44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(5)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字講解



三、心:

心有草木心、肉團心、精要心、緣慮心、真如心等。

(一)、草木心:草心、花心、數心、無情之物,但能生長,毫無感覺作用。

(二)、肉團心:屬生理物質,即五臟六腑之心,但有行質,全無知覺。

(三)、精要心:是一種比喻,如中心、心要等,但取其義,沒有實質。

(四)、緣慮心:即吾人現前見、聞、覺、知,對境的攀緣而產生的分別思慮之心。終日隨塵逐境,因緣起滅,緣起則有,緣滅則無,起滅無常,若離色等六塵,虛妄不實,此心本空。此心本無自體,僅是妄心已識所起的見相而已。

(五)、真如心:各部經中皆有說明此心的存在,只是立名不同,其義則同如下:--



(1) 『涅槃經』稱之『常住佛性』。

(2) 『楞嚴經』稱之『妙真如性』。

(3) 『華嚴經』稱之『一真法界』。

(4) 『心經』稱之『實相』。

(5) 『禪宗』稱之『主人翁』,『正法眼藏』

(6) 『儒家』稱之『理性』、 『明德』、 『良知』….等。



如今僅就『真如心』來講,無妄為真,不變名如,真如實相,永恆不變,亦不壞滅,真如理體,如如寂靜不變,當體即空。此真實常住不變之心,即吾人現前一念靈 知之性體,圓明寂照,不生不滅,究竟清淨、平等無礙,周遍具足一切功德智慧,沒有生死煩惱,遠離一切迷情妄相,亦無塵勞垢染。非一切法,而現一切法,非一 切相,而不離一切相,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若不依(心)其而立。然而此心何在?



心究竟是個什麼樣子?



(1) 它究竟何在?此心不在內亦不在外,也不在中間,無來無去,無方無所依,亦無蹤跡可循,非以言語可描述。

(2) 它像個什麼樣?無形無相,無聲無臭,無顏無色,非長非方,亦無大小,不可以有無稱之。

(3) 它無像可取:若說其有,卻視而不見、聽而不聞,若說其大,微塵不能入,若說其小,虛空不能容,若言其無,靈靈覺覺,應用周全。

(4) 它無處不在: 『見色聞聲大用現前,穿衣吃飯承渠恩力。』



它雖然寂靜不動,卻有感而遂通,應物隨緣,自在無礙,遍佈十方,無時不遍,無所不在,此心乃諸佛所同證,眾生本具,諸佛悟之而成三德(法身、般若、解 脫),眾生迷之而成三惡道。終日迷而終日不離此心,當日悟而當日亦無所得,此即不生不滅,不增不減,隨緣不變,恢復眾生本具有的真心面目。這就是真心的一 種奧妙作用。



華嚴經云:『三界唯心,唯有心故。』

又云:『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』

楞嚴經云『萬物所生,唯心所見。』

此心乃萬物之根源,生佛之本體,實相般若由此心、觀照般若由此心,文字般若更不離此心;聽經聞法由此心,修因證果由此心,念佛參禪由此心,行住坐臥由此 心。眾生本心被無明煩惱所蒙蔽而無法覺知此心的存在,妄執六塵緣影幻起的假相誤以為真,進而起惑造業,枉受生死,若能明心見性,尋回本心,則與佛一如,本 經處處顯示,皆是要行者親證此心。



{六即} 謂與真理相即、成為一體之階段有六。又作六是、六絕、六如。華嚴經謂大乘菩薩之階位有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等五十二位;天台宗以之為別教菩薩之行位,而另立圓教菩薩六行位,稱為「六即」。即:

(一)理即心,謂一切眾生悉住於佛性如來藏之理。

(二)名字即心,指聽聞一實相菩提之說,而於名字(名言概念)之中通達解了之位,只知其名,未曾親證。

(三)觀行即心,謂既知名字而起觀行,心觀明了,理慧相應之位。此位分隨喜、讀誦、說法、兼行六度、正行六度等五品之深淺次第,稱為五品弟子位。即圓教外凡之位,與別教十信位相同。

(四)相似即心,謂止觀愈趨明靜而得六根清淨,斷除見思之惑,制伏無明,相似於真證者。精進不已,觀行功夫得力,漸與實相相近,即圓教內凡十信之位,又稱六根清淨位,與別教之三賢位相同。

(五)分證即心,又作分真即。謂分斷無明而證中道之位,即由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等位,漸次破除一品之無明而證得一分之中道者。以上皆為聖位, 在別教中,十地相當此中之十住位,等覺位相當十行中之初行,妙覺位相當十行中之第二行,至於圓教十行中第三行以上,在別教則未論及

(六)究竟即心,謂斷除第四十二品之無明,究竟諸法實相之位,此即妙覺位,為圓教究竟之極果。



此心亦可約比喻解是為:『心』,謂中心、心要之義。『中心』如一國之中心,一地之中心等義,或是任何一事皆有其中心要義。

『心要』 ,就是精要之義,一切世禮之綱領宗要,能得此心要,則一切皆可通。

此經乃是全部『般若經』的中心,了知此經,便可認識全部般若聖典,雖僅二百六十字,卻能總持一切,將大品般若六百卷經要收攝無遺,此精確實是『大般若經』的中心要義,故以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』名之。



再將『般若波羅蜜多』與『心』七字合起來講,約有二義:--

(1) 涅槃義:行者若能夠依『般若』而修持,就可以脫離生死苦海,到達涅槃『彼岸』,親證『真心』,故曰般若波羅蜜多心。又實相『般若』就是『涅槃』,涅槃就是『真心』(不生不滅之義)。故曰般若波羅蜜多心。



(2)究竟義:修者若能依『般若』真實修行,便可圓滿證到『究竟』即『心』,若能夠圓修三觀(空、假、中),圓證三智(同時證得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等),即可見中道實相,親證『究竟即心』,始可稱謂究竟。此為修者不變的真心(實相)。

當行者的智慧到達了究竟之時,即能徹證真心本體,故曰般若波羅蜜多心。

以上『心』字講完了,別題(竟)。



四、經:即是如來所說的教法,此為通題。梵語修多囉,譯為契經,譯者好簡,故但稱經。契經即是契理、契機的意思。

就是上契諸佛之心理(一切言教皆從佛的心裡流出),下契眾生之機緣(一切言教皆應眾生的機緣而生心)。

契理則稱為正道,沒有邪惡顛倒錯誤,契機則是巧被眾生之根性,使人能夠信解受持。若是契理不契機,則流入世俗中,若契機不契理,就像漁歌樵曲。如來所說一切經典皆合乎契理,因其經具有契機契理,故以契經稱之。有別於一般世俗典籍等。亦是上契實相之理,下契解空無我之機。



心之實義有下列五義:

(一)、出生:出生一切諸法。

(二)、湧泉:義味無盡有如湧泉一樣。

(三)、顯示:聞發一切義理故。

(四)、繩墨:可以辨別邪正曲直故。

(五)、結鬟:義理皆連貫而無散亂故。



茲在依貫、攝、常、法四意解之:

(一)、『貫』:謂貫穿佛所說的一切教義令人不散失,皆結集成經,如以線貫珠一樣。

(二)、『攝』:為攝持所應度的眾生令不墮落,佛已滅度二千餘年,我等仍可聞得佛正法,皆俱貫串諸經、與攝持之力也。

(三)、『常』:則佛法經歷萬世而不墮。

(四)、『法』:恆常不變的真理,永不會壞滅的,天下同遵其道為之法。



【附譯】按『修多羅』,正譯為線,印度古時候以『貝葉』記錄佛所說的言教,然後用線穿之,再編製成冊,使不散失,以流傳後世,作為典籍,使人能夠深入佛所 流傳的經典中,了解經中真實意義,而能夠開悟。但我國諸多聖者如孔子、孟子等,所說的言語都稱為『經』,故人常說是『經典之作』,故順此習慣特譯為 『經』。其實,『線』與『經』名雖異而義則同無別,皆是貫穿之義。



茲再將『般若羅密多心』與『經』等八字總合起來講,約有四義:--

(一)、此經是說明依照『般若』修行,可以脫離生死苦海,到達涅槃『彼岸』,可以親證真『心』的一部『經』。

(二)、此經是可以修成『智慧』『究竟』徹見真『心』的一部『經』典。

(三)、此經乃為全部『般若』經中最『究竟』的中『心』一部重要的『經』。

(四)、此經是一切諸佛菩薩依之而證『究竟』『涅槃』的一部中『心』所依的重要『經』。

故曰: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。



(一)、由『般若』二字解釋下來:-

依照『般若』修行可以得到『究竟涅槃』,故『般若』之下有『波羅蜜多』四字。

又因為得道『究竟涅槃』即能親證真『心』,故『波羅蜜多』之下有一『心』字。 『般若』要如何才能夠修到『究竟涅槃』,親證實相(真心)?當應依照『經』中所說的真理方法去實修,故『般若波羅蜜多心』之下有一『經』字。



(二)、由『經』字解釋上去:

依照『經』中所說的真理去實修,即能夠明『心』見性,故『經』字之上有一『心』字。既能夠實證真『心』,自能夠了脫生死,得到『涅槃』不生不滅的淨土之 『彼岸』,故『心』字之上有『波羅蜜多』四字,然而要達到『涅槃彼岸』理當藉重『般若』之功力,故『波羅蜜多』之上 有『般若』二字。



按照經題八字,義有四對:通別一對、能所四對、法喻一對、因果一對。



(一)通別: 『般若波羅蜜多心』七字是『別』,般若是觀照妙行,波羅蜜多是正果歸處,心是實相理體。

(二)能所: 『經』中所有文字是『能詮』, 『般若波羅蜜多』七字為『所詮』,瓶為能詮,水為所詮,其意如此。

(三)法喻: 『般若』是法, 『波羅蜜多』是喻。

(四)因果: 『般若』二字是『因』, 『波羅蜜多』與『心』等五字是『果』。



【合譯】這部經是教導人依照『般若』妙法去實修,便可脫離煩惱生死苦海的束縛,而能夠達『到』究竟安樂涅槃的淨土『彼岸』(波羅蜜多),也能夠親證不生不滅之真『心』實相的一部『經』典,故曰: 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』。



經名(竟)



***待續***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