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(9)照見五蘊皆空(一)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3:49:04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(9)心經(明能觀境)



丁三、明所觀境/照見五蘊皆空



『預譯』菩薩由行深般若,故能起觀照般若而能照見五蘊皆空,進而圓證『實相般若』之理。『真如實相、當體即空』。此『空』非『斷滅空』、故知非『邪見空』。『五蘊』即累聚一切有為法之五種類別。即是(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)。



(屬事方面而說)『空』是虛妄不實的意思,皆依眾緣所行成,是一種虛幻生滅無常之假相,沒有實在的自體,故稱之為『空』。



(屬理方面而說) 『空』是指真空實相之第一義空,五蘊虛妄相中當體即是『真空實相』。非假非真,離相曰空,以世俗認識之一切現象均為假相,唯有擺脫世俗認識才能顯示諸法常住不變之真實相狀,故稱實相。



指大乘至極之涅槃、諸法實相為空。又作勝義空、真實空。涅槃、諸法實相為第一義無上法,非常非滅,不受不著,其性自爾,本無今有,今有還無,故為空,即是『空有不二』之理,故稱為「第一義空」。也是『真如佛性』又稱『涅槃妙心』。



『佛性』 『真如』 『實相』 『涅槃』皆為『空之異名』。按前屬事說為漸門,後一屬理說為頓門, 『般若』正義當取後者---第一義空。但對『小乘』說法應用前一說---虛妄不實之空,對『大乘』說法應用後一說---空實相之空,方合如來隨機施教之 旨。修者當知『照見五蘊』一句,即是入實相般若之微妙觀門,和上『行深般若』二句,可見全經之『要髓』。



『照見五蘊皆空』、『照見』是能觀之『智』,『五蘊』是所觀之『境』。一切眾生皆為五蘊合和之假相所迷,起心動念,業緣灣流不息,成就再度受生輪迴之原動 力,以致生死無盡,故此經首先以『照見五蘊皆空』二句以警惕之。令眾生仔細觀察『身心』二法皆從『虛妄因緣』而生,若能夠了達『虛妄源頭』而不被迷惑故能 夠得以解脫。



『分譯』一、照見;(照)是起觀照,(見)是能徹見。當觀之時謂『照』,照為『般若』智照,並非凡夫黏妄幻起之妄照;了了證理謂『見』,見為圓明真見,非凡夫隨塵流轉之妄見;照為『三智』之用,見為『五眼』之用。



『五眼』指五種眼力。即:

(一)肉眼,為肉身所具之眼。

(二)天眼,為色界天人因修禪定所得之眼,此眼遠近前後,內外晝夜上下皆悉能見。

(三)慧眼,為二乘人之眼,能識出真空無相;亦即能輕易洞察一切現象皆為空相、定相。

(四)法眼,即菩薩為救度一切眾生,能照見一切法門之眼。

(五)佛眼,即具足前述之四種眼作用之佛眼,此眼無不見知,乃至無事不知、不聞;聞見互用,無所思惟,一切皆見。



丁三、明所觀境(五蘊)



二、五蘊: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。

『蘊』是積聚義,所積聚就是五法---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元素積聚而成就的眾生,積聚分為『三惑』即(見思、塵沙、無明)之煩惱而受生死之苦。新譯為五蘊,舊譯為五陰,這五法可以遮蔽眾生之『本覺真心』

使之無法彰顯故。五蘊中之每一蘊皆有它獨具的本能『積聚』。



1.色蘊:是由四大五根和合積聚而成身。

2.受蘊:是由五識與五塵和合而有受。

3.想蘊:是由意識與六塵和合而有想。

4.行蘊:意識思維塵境造作善惡諸業,念念相續和合積聚以為行。

5.識蘊:是了別諸法之本體,執持一切染淨之種子,和合積聚以為識。



簡要說之: 『色』以集合而有, 『受』以接觸而有, 『想』以緣影而生, 『行』以遍計而明, 『識』以了別為相。



『能遍計』為 「所遍計」之對稱。第六識、第七識普遍計度諸法而妄執有實我、實法,故稱能遍計。唯識三性中,遍計所執性之自性係由能遍計與所遍計所共形成。據攝大乘論本 卷中之說,意識即是能遍計,此因意識能自行以明言薰習為種子,復於無邊之行相生起分別作用,故對一切萬法亦產生普遍的分別計度之作用。於諸識之中,安慧謂 舉凡有漏之八識均為能遍計;護法則主張前五識與第八識無所執著,僅有第六、第七二識方屬能遍計。



茲再詳細說明如下:

(一)、色蘊:是質疑義,凡有形質,以形象表示者皆叫做『色』。世界一切萬物為『外色』,眾生形成的元素(地水火風四大)肉體謂內色。乃至虛空等皆屬色法所攝。可分如下三種:



(1)可見可對色:如顏色面的青紅黃白等顯色,形狀面的長短方圓等之行色,動作方面的取捨曲伸等之表色,這都是有形質的,肉眼可以看得見的,故謂之『可見可對色』

(2)不可見可對色:如聲、香、味、他雖不可見,但可以耳鼻舌等分辨之,都可以接受它的存在。

(3)不可見無可對色:又名『無表色』、雖分別明了,而無可表對,就是指『第六法塵』,即無法以『眼』看見,又無法以『耳鼻舌』表對接觸,故謂『不可見無可對色』。此地專指『地水火風』四元素所構成之肉身而言。



(二)、受蘊: 『受』是領納之義,即外在五根對內在五塵緣影境界承受諸事物而起的五識作用,進而去領納一切境界所現起的虛幻假象誤以為真實不虛的心識作用。 對於(憂、喜、苦、樂、捨)等五覺支的不捨,故起各種對應的作用。

(三)想蘊:『想』是想像義,對境而想像事物的心識作用,即是攀附外緣的變化而起心造作之義。

四)行蘊: 『行』是遷流造作義,時常攀緣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善惡之心的作用,念念相續,周流不止,即是第七是意根,一切造業的根本業識。它是由幽隱妄想所引起的,造諸業緣灣流,致使成為再度受生的原動力,進而流轉於四生六道中。



 『六道』,指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、人間、天上等六種世界。又依六道眾生出生之形態,可分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等四類,並稱六道四生。其中,人趣與畜生趣各具四生,鬼趣通胎、化二生,一切地獄、諸天及中有,唯為化生。



(五)識蘊: 『識』是了別義,體則為第八識心王,對境而有了別的知事物之心的本體,能分別諸識性境,執持一切種子,即一期壽命,吾人阿律耶識性海中,衍生此色身及器世 界,眾生無明執持一切法為實有,若以識心相應,即落入命濁中,此根身及器世界皆是由四大所成就,四大即是緣起緣滅妄想而成就。



『五濁』指減劫(人類壽命次第減短之時代)中所起之五種滓濁。據悲華經卷五、法苑珠林卷九十八之說,五濁即指:

(一)劫濁,減劫中,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,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,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,世界眾生無不被害。

(二)見濁,正法已滅,像法漸起,邪法轉生,邪見增盛,使人不修善道。

(三)煩惱濁,眾生多諸愛欲,慳貪鬥諍,諂曲虛誑,攝受邪法而惱亂心神。

(四)眾生濁,又作有情濁。眾生多諸弊惡,不孝敬父母尊長,不畏惡業果報,不作功德,不修慧施、齋法,不持禁戒等。

(五)命濁,又作壽濁。往古之世,人壽八萬歲,今時以惡業增加,人壽轉減,故壽命短促,百歲者稀。五濁之中,以劫濁為總,以其餘四濁為別。四濁中又以見 濁、煩惱濁二者為濁之自體,而成眾生濁與命濁二者。又作壽濁。為五濁之一。謂於末世之際,人的壽命因煩惱、邪見等惡業增長、熾盛,而次第短縮。濁,即指穢 濁。煩惱與邪見為濁之本體;壽命短縮即為其所招致之結果,故稱命濁。





『色』是物質的一種現象。『受』等四者是精神的一種作用。『受』由塵境接觸後所產生的『感覺』,『想』是攀緣取境後的『知覺』,『行』是造作的思慮作用。『識』是統攝前四之心力(八識),此八識均有了別的功能作用。

(1)前六識: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六識,可以了別一切(事相),故又名(分別識),分別色等六境。(六識想力最大故)

(2)第七末那識:了別一切妄相,緣過去五塵幻起的影事,起一切妄想而執著不放,此為業力根本.

(3)第八阿律耶識:了別真實自體,常能了別自識所現之境。此八識執持全身,若無八識見分映在諸根,則前七識、皆無了別功能作用。



『色蘊』屬生理,是父母所生的四大假和之身。『受想行識蘊』是屬心理,乃由觸境所起的幻妄之心。色蘊為生理上的『生命體』,『受想行識蘊』則相當於心理學上 的所說的感情『受』、觀念『想』、意志『行』、認識『識』的道理相同。



若依五蘊相生之次第當云:識、受、想、行、色,由於有了『識』心後才有領『受』、有了領受,才有『想』像,有了想像,才有造作『行』,再依所造業,然後才 感得「色」身。色蘊易生執著,此色蘊乃『我執』之根本,萬惡罪淵的積聚而形成色身。此色蘊若不破,則謂輪迴之根本不滅,故應先破之。以上五蘊略說,今再祥 說五蘊為何『皆空』之理。



***待續***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