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(11)度一切苦厄(一)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3:50:04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(11)丁四:明所得益/度一切苦厄(一)(991207)



『度一切苦厄』、由前照見五蘊皆空,故能度一切苦厄。

【分譯】

一、度:是度脫。

二、一切:是總括之詞,表示世間眾生的痛苦與災難是無量無邊,故以一切蓋括之。

三、苦:苦惱,能逼迫身心而無法自在。

四、厄;災厄,是指世間一切禍患險難而言。



六道眾生的『生死』是最苦,一念之差而墬落『三途』(火、刀、血)最為艱苦。所謂一切苦厄者,不出『分段生死』及『變異生死』二種生死苦。

(1)『分段生死』  二種生死之一。指三界眾生之生死。為「變異生死」之對稱。分段,指由於果報之異而有形貌、壽量等之區別。蓋三界眾生所感生死之果報各有類別、形貌、壽量 等之限度與差異,故稱分段生死。又作分段死、有為生死。依唯識家之說,分段生死係以有漏之善惡業為親因,以煩惱障為助緣所感三界之粗異熟果。以身命有長 短,隨因緣之力而定有期限,故稱為分段,亦即三界、五趣之生死。



大明三藏法數卷十二謂,火、刀、血三途配瞋、貪、癡三毒。即:

(一)火途對瞋忿,眾生若無慈悲心,常懷瞋忿,則將感生地獄道,常為鑊湯爐炭等熱苦所逼。

(二)刀途對慳貪,眾生若無惠施心,常懷慳貪,則將感生餓鬼道,常受刀杖驅逼等苦。

(三)血途對愚癡,眾生若無智慧,愚癡不了,則將感生畜生道,強者伏弱,互相吞噉,飲血食肉。



大乘義章卷八將分段生死分為二種,謂三塗之報為惡道分段,人天之報為善道分段。復於大乘人中惡道分段立三階,即:

(一)凡夫所受之生死,以惡業為因,四住為緣。

(二)十住菩薩所受之生死,以惡業為因,四住為正緣,悲願為隨助。

(三)種性以上初地菩薩所受之生死,以惡業為因,悲願為正緣,四住為隨助。



『四住』即:

(一)天住,即布施、持戒、善心等三事;此三事為六欲天所住,故稱天住。

(二)梵住,即慈、悲、喜、捨等四無量心;此四無量心為色界、無色界諸天所住,而色界、無色界即指梵眾、梵輔等以上之諸天,故四無量心又稱梵住。

(三)聖住,即空、無相、無作等三種三昧;此三種三位三乘聖者所住,故稱聖住。

(四)佛住,即首楞嚴等無量三昧;此等無量三昧為一切諸佛所住,故稱佛住。



四無量心(慈、悲、喜、捨)



(一)緣無量眾生,思惟令彼等得樂之法,而入「慈等至」,稱為慈無量。

(二)緣無量眾生,思惟令離苦之法,而入「悲等至」,稱為悲無量。

(三)思惟無量眾生能離苦得樂,於內心深感喜悅,而入「喜等至」,稱為喜無量。

(四)思惟無量眾生一切平等,無有怨親之別,而入「捨等至」,稱為捨無量。

「無量」一詞,凡有三義:

(一)以無量之眾生為此四心之所緣,

(二)此四心能牽引無量之福,

(三)此四心能招感無量之果。同卷又舉出四無量對治四障之說,即以慈無量對治瞋,悲無量對治害,喜無量對治不欣慰,捨無量對治欲界之貪瞋。



『空』。與「有」相對。音譯為舜若。意譯空無、空虛、空寂、空淨、非有。一切存在之物中,皆無自體、實體、我等,此一思想即稱空。亦即謂事物之虛幻不實,或理體之空寂明淨。自佛陀時代開始即有此思想,尤以大乘佛教為然,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經系統之根本思想。

 空可大別為人空與法空兩者。人空,意謂人類自己無其實體或自我之存在;法空,則謂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緣而產生,故亦無實體存在。天台大師智顗與嘉祥大 師吉藏皆以小乘佛教所說之空,係觀察分析一切事物而入空,故稱析空觀。相對於此,大乘佛教則針對小乘佛教之析空觀而另立空觀,即觀一切存在事物的理法之當 體即是空之法。



『無相』。無形相之意。為「有相」之對稱。大寶積經卷五(大一一‧二九上):「一切諸法本性皆空,一切諸法自性無性。若空無性,彼則一相,所謂無相。以無 相故,彼得清淨。若空無性,彼即不可以相表示。」此即謂一切諸法無自性,本性為空,無形相可得,故稱為無相。另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師子吼菩薩品載,涅 槃無色相、聲相、香相、味相、觸相、生相、住相、壞相、男相、女相等十相,故涅槃又稱無相。  此外,賴寶之真言名目載,無相有淺略、深祕二義,即:

(一)諸法之體性,如幻虛假,自性為空,一相不存,無色無形,此為淺略之無相。

(二)一相之中雖具一切相然不留一相;此非為無色無形之無相,乃係具一切之相而無一相之義,故為深祕之無相。前者表示顯教遮情之意,後者為真言表德之義。 另就「教」而言,可分有相教、無相教;就「行」而言,可分有相行、無相行;就「觀」而言,可分有相觀、無相觀;就「土」而言,可分有相土、無相土。



『無作』指無因緣之造作。又指心無造作物之念,如無作三昧;或謂不假身口意之動作而自然相續之法,如無表色、無作戒等。指於一切生死法中,離願求造作之禪 定。即對一切諸法無所願求,為與苦諦之苦、無常二行相,集諦之因、集、生、緣四行相相應之三昧。又作無願三昧、無作解脫門、無願解脫門。



(2)變易生死,又稱不思議變易生死。阿羅漢、辟支佛、大力菩薩等雖不受分段生死之輪迴,但以無漏之有分別業為因、所知障為緣,於界外(即三界以外)受殊 勝微妙果報之身,即受意生身,再以此身來三界內修菩薩行,以至成佛果。其所受之身,因悲願力之故,壽命、肉體皆可自由變化改易,而無一定之限制,故稱為變 易身。受變易身者,稱為變易生死。



二障(所知障及煩惱障)



『所知障』指執著於所證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。又作智障、智礙。為二障之一,「煩惱障」之對稱。謂眾生由於根本無明惑,遂迷昧於所知之境界,覆蔽法性而成中道種智之障礙,故稱智礙。



『煩惱障』又作惑障。指妨礙至菩提之道(即聖道),而使無法證得涅槃之煩惱而言。成唯識論卷九謂,擾亂眾生身心,妨礙至涅槃之一切煩惱,稱為煩惱障。至於 雖不另起業而不生於三界(迷界),然能覆蓋所知之境界而妨礙正智產生之一切煩惱,則稱所知障(智障)。此二障均屬薩迦耶見,而依據百二十八之根本煩惱為 體。其中,由於執著有「真實之人」、「真實之人,遂執著於「我的存在」(我執),此即為煩惱障;至於執著有「實體萬法」之法執,即為所知障;以上即是同一 煩惱之二面觀。故煩惱障以我執為根本,所知障以法執為根本。若由作用之特徵而言,煩惱障乃障礙涅槃,而所知障乃障礙菩提者;此即言,煩惱障為障礙涅槃之正 障,而所知障為給與正障力量之兼障,故僅有所知障並無障礙涅槃之能力。



三苦和八苦的意思:



(一)、苦苦: 有漏行蘊中,遷流造作諸非可意之苦受法,逼惱身心之苦。有情之身心,本來即苦,更加以飢渴、疾病、風雨、勞役、寒熱、刀杖等眾苦之緣而生之苦,故稱為苦苦。(逆境苦受唯苦無樂)



(二)、壞苦: 又作變異苦。對所愛之人或物,因死亡破壞之變化所生起之苦感。又身中地、水、火、風等四大互侵、互壞之苦,亦稱壞苦。此外,諸可意之樂受法,生時為樂,壞時逼惱身心之苦,亦稱壞苦。(順境樂受苦去生悲)



(三)、行苦: 行,遷流之義。因一切有為法遷流三世,而無剎那常住安穩;見諸法無常,而感逼惱,稱為行苦。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餘之捨受法,為眾緣所造,難免生滅遷流,故聖者觀見之,於身心皆感逼惱,故稱為行苦。(不苦不樂中受無常轉變身心不安)



天人將死時,現出衣染埃塵、花鬘萎悴、兩腋汗出、臭氣入身、不樂本座等五種衰相,稱為天人五衰。無色界,無色質之累,有空定之樂,最高是『非想非非想 天』、稱謂天頂,此天之天人以修『四空定』,依禪定力,能夠壓伏此心(六識)八萬四千大劫不動,但至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劫半時,壽滿定盡時,此心見起,流 動不息,終究墬落輪迴,此時生『大煩惱』如箭入體般痛苦。



(欲界具三苦、色界無苦苦、無色界唯行苦)



天人大五衰相



指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之天人,於壽命將盡時所表現之五種異像。通常分大小二者。大五衰相為:

(一)衣服垢穢,謂諸天眾銖衣妙服光潔常鮮,於福盡壽終之時,自生垢穢。

(二)頭上華萎,謂諸天眾寶冠珠翠彩色鮮明,於福盡壽終之時,頭上冠華自然萎悴。

(三)腋下汗流,謂諸天眾勝體微妙輕清潔淨,於福盡壽終之時,兩腋自然流汗。

(四)身體臭穢,謂諸天眾妙身殊異,香潔自然,於福盡壽終之時,忽生臭穢。

(五)不樂本座,謂諸天眾最勝最樂,非世所有,於福盡壽終之時,自然厭居本座。以上五種大衰相顯現時,天人將死亡。



天人小五衰相



小五衰相為:

(一)樂聲不起,謂諸天音樂不鼓自鳴,於衰相現時,其聲自然不起。

(二)身光忽滅,謂諸天眾身光赫弈,晝夜昭然,於衰相現時,其光不現。

(三)浴水著身,謂諸天眾肌膚香膩,妙若蓮花,不染於水,但衰相現時,浴水霑身,停住不乾。

(四)著境不捨,謂諸天眾欲境殊勝,自然無有耽戀,於衰相現時,取著不捨。

(五)眼目數瞬,謂諸天眾天眼無礙,普觀大千,於衰相現時,其目數瞬。以上五種小衰相雖已顯現,如遇殊勝之善根,仍有轉機之可能。



再講『八苦』:



(1)生苦:在母胎中,如囚牢籠。

(2)老苦:力若行枯,神衰智頓。

(3)病苦:諸根痛幻,坐臥不安。

(4)死苦:四大分哩,抽筋拆骨。

(5)愛別離苦:眷屬恩愛,生離死別。

(6)求不得苦:事不稱心,欲得偏失。

(7)怨憎會苦:冤家會遇,如眼中釘。

(8)五陰熾盛苦:五陰煩惱,如火熾然,焚燒身心,(除前七苦外,所有一切苦皆收攝在此苦中)



八苦前四苦屬『身』、由身發生故。

八苦後三苦屬『心』、六識。

八苦最後一苦『總括身心』。



前七苦是『別』,別指一種而言,乃過去所感之果。後一苦是『總』,總括『身心』諸苦而說,乃現在起心動念而造作,為召感未來『得苦之因』。因果遷連,相續 不斷,苦痛無盡期,何時解脫! 更有三災苦,八難苦,十苦,百苦,千苦,無量苦等。這一切苦厄的『來源』,皆由眾生執迷五蘊,誤認此幻妄身心為『實我』,故我執不放此妄相,貪戀取著,無 法『照見五蘊皆空』之理。故受生死輪迴苦。



***待續***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