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(12)度一切苦厄(二)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3:50:34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(12)度一切苦厄(二)



***續前一講***



丁四、明所得益(度一切苦厄)



惡業是苦因,生死為一切苦本。菩薩能『空』五蘊,故可以度一切苦厄。此五蘊如何去造就苦難及災厄呢?主要就是以『三惑煩惱』所引起的。

三惑又作三障,天台宗將煩惱分為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等三種,此三者之惑障粗細雖有不同,然本體實為一。因於一心之中,具有此三惑,故須修三觀以斷三惑。此三惑即:



(一)見思惑,指迷於三世之道理(見惑),與迷於現在之事象(思惑),兩者並稱見思惑。因能招感三界生死之果報,故屬界內惑;又以其通於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三者所斷之惑,故又稱通惑。此惑可用空觀來加以斷除。



(見惑),乃意根對法塵所起之諸邪見。即迷於推度三世道理之煩惱;



(思惑),乃眼耳鼻舌身五根,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,而起之想著。即迷於現在事理之煩惱。

 若論斷位,就是分別、整理、解說,則別圓二教不同。依別教之說,十信位能伏住見思惑,初住能斷除見惑,七住能斷盡思惑。



 菩薩五十二階位中,最初十位應修之十種心;此十種心在信位,能助成信行。全稱十信心。略稱十心。



菩薩五十二階位/十信



即:(一)信心,一心決定,樂欲成就。

(二)念心,常修六念,念佛、法、僧、戒、施及天。

(三)精進心,聞菩薩藏,精勤修習無間善業。

(四)定心,於事於義繫心安住,遠離一切虛偽、輕躁、憶想分別。

(五)慧心,聞菩薩藏,思量觀察,知一切法無我無人,自性空寂。

(六)戒心,受持菩薩清淨律儀,身口意淨,不犯諸過,有犯悔除。

(七)迴向心,所修善根,迴向菩提,不願諸有;迴施眾生,不專為己;迴求實際,不著名相。

(八)護法心,防護己心,不起煩惱,更修默護、念護、智護、息心護、他護等五種護行。

(九)捨心,不惜身財,所得能捨。

(十)願心,隨時修習種種淨願。



{六念}

又作六隨念、六念處、六念法。即:

(一)念佛,念佛之大慈大悲無量功德。

(二)念法,念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經能利益大地眾生。

(三)念僧,念僧具足戒、定、慧,能為世間眾生作良福田。

(四)念戒,念戒行有大勢力,能除眾生之諸惡煩惱。

(五)念施,念布施有大功德,能除眾生之慳貪。

(六)念天,念三界諸天皆因往昔修持淨戒、布施、聞慧等之善根,而得此樂報。



菩薩五十二階位/十住



又作十地住、十法住、十解。菩薩修行之過程分為五十二階位,其中第十一至第二十階位,屬於「住位」,稱為十住,即:

(一)初發心住,又作波藍耆兜波菩薩法住、發意住,謂上進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,信奉三寶,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,受習一切行、一切法門,常 起信腄A不作邪見、十重、五逆、八倒,不生難處,常值佛法,廣聞多慧,多求方便,始入空界,住於空性之位;並以空理智心習古佛之法,於心生出一切功德。

(二)治地住,又作阿闍浮菩薩法住、持地住,謂常隨空心,淨八萬四千法門,其心明淨,猶如琉璃內現精金;蓋以初發之妙心,履治為地,故稱之。

(三)修行住,又作渝阿闍菩薩法住、應行住,謂前之發心、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,故遊履十方而無障礙。

(四)生貴住,又作闍摩期菩薩法住,謂由前之妙行,冥契妙理,將生於佛家為法王子;即行與佛同,受佛之氣分,如中陰身,自求父母,陰信冥通,入如來種。



(五)方便俱足住,又作波渝三般菩薩法住、修成住,謂習無量之善根,自利利他,方便具足,相貌無缺。

(六)正心住,又作阿耆三般菩薩法住、行登住,謂成就第六般若,故非僅相貌,且心亦與佛同。(七)不退住,又作阿惟越致菩薩法住、不退轉住,謂既入於無生畢竟空界,心常行空無相願,身心和合,日日增長。

(八)童真住,又作鳩摩羅浮童男菩薩法住,謂自發心起,始終不倒退,不起邪見,破菩提之心,至此,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。

(九)法王子住,又作渝羅闍菩薩法住、了生住,自初發心住至第四之生貴住,稱為入聖胎;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,稱為長養聖胎;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,於焉出胎;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,乃紹隆佛位。

(十)灌頂住,又作阿惟顏菩薩法住、補處住,謂菩薩既為佛子,堪行佛事,故佛以智水為之灌頂;猶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。已至灌頂住之菩薩即具有三別相:

(1)度眾生,謂堪能修行,成就十種智,而能度眾生。

(2)得甚深所入之境界,一切眾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薩亦不能測量其境界。

(3)廣學十種智,了知一切法。



(二)塵沙惑,比喻我人(我執、法執)之惑障有若塵沙之多,故稱塵沙惑。菩薩應知十法界眾生具有無邊之惑障,及對治眾生惑障之無量的教法,然因菩薩以空觀 破除見思惑,而易執著於空理,以致未能進一步了知眾生無邊之差別相,故此類塵沙惑又稱著空惑。又因此惑僅為救度眾生之菩薩所特有,故又稱別惑。此惑共通於 界內、界外,可用假觀來對治。



迷於界內外恆沙塵數之法所起之惑障,稱為塵沙惑。菩薩斷除見思惑後,易著於空觀,而未能進一步了知眾生之塵沙惑,及對治教化之方法,故此惑又稱著空惑,能 妨礙菩薩出假利生,化度眾生。又此惑為菩薩所斷,故又稱別惑,通於界內外,須以假觀破之。八、九、十住能斷除界內之塵沙惑,十行斷界外之塵沙惑,依圓教之 說,五品弟子位能伏住五住地之煩惱,十信中之初信位能斷除見惑,七信位能斷盡思惑,八、九、十信能斷除界內外之塵沙惑。



(三)無明惑,乃昧於「萬有即法界」之理所引起之煩惱,故屬界外之惑障。上述之別惑可由假觀對治之,而此惑則可由中觀斷除。於一切法無所明了,故稱無明。 即迷於中道第一義諦之煩惱。此惑乃業識之種子、煩惱之根本,聲聞、緣覺不知其名,屬界外之惑,唯在大乘菩薩,定慧雙修,萬行具足,方斷此惑,故又稱別惑。 須以中觀破之。十迴向能伏住無明惑,初地以後至妙覺位能斷除十二品之無明惑。



菩薩五十二階位/十行



指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種利他行。又作十行心。即:

(一)歡喜行,菩薩以無量如來之妙德,隨順十方。

(二)饒益行,善能利益一切眾生。

(三)無瞋恨行,修忍辱,離瞋怒,謙卑恭敬,不害自他,對怨能忍。

(四)無盡行,又作無屈撓行。菩薩行大精進,發心度一切眾生,令至大涅槃而無鬆懈。

(五)離癡亂行,常住正念不散亂,於一切法無癡亂。

(六)善現行,知無有法,三業寂滅,無縛無著,而亦不捨教化眾生。

(七)無著行,歷諸塵剎供佛求法,心無厭足,而亦以寂滅觀諸法,故於一切無所著。

(八)尊重行,尊重善根、智慧等法,悉皆成就,由之更增修二利行。

(九)善法行,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,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,以守護正法,令佛種不絕。

(十)真實行,成就第一義諦之語,如說能行,如行能說,語行相應,色心皆順。



***待續***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