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(38)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妙三菩提(一)。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4:05:06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***續前講***



(38)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妙三菩提(一)。



經文: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妙三菩提。



【分譯】

一、三世:約豎指一切時代而言,即現在、過去、未來而言。



二、諸佛:言佛之多義,曰橫論,即指十方世界諸佛之義。本該稱(佛陀),但我國好簡故僅稱佛。佛陀當譯為大覺者。(者)字可以蓋括除人類外的一切有情眾生。



一切有情迷於緣起性空之理,妄認宇宙萬有幻起的現象為實法、四大假和的幻軀為實我,迷戀取著而不放,無法覺悟。而佛陀為(覺者),因為能夠覺悟人生是苦、 空、無常、無我的道理。眾生迷昧不悟故入三界流轉不息,眾苦充滿,認苦為樂,不悟萬有皆是緣生而當體即空之理,認妄為真;不明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時常顛 倒偏執計度推測,這些虛妄從無始而來,依相為眾生執迷入夢不醒,但佛陀突破人生迷思,看透而覺悟宇宙萬有,如夢虛空不實。



(一)自覺:謂覺知三世一切諸法常、無常等,悟性真空,了惑虛妄,功成妙智,道證圓覺,故稱自覺。



(二)覺他:謂運無緣之慈,度諸眾生,令離生死苦,得涅槃樂。佛陀自覺後,因不忍眾生沉淪苦海受苦而不顧,故將自己覺悟道理一一啟示眾生,使眾生皆能覺悟而不迷,獲得解脫安樂。



(三)覺行圓滿:又作覺滿,謂三惑淨盡,眾德悉備,位登妙覺,行滿果圓。阿羅漢具自覺,覺他二覺,佛具三覺。



(1)覺滿慧滿:由最初發菩提心依(本覺)理起(始覺)智者,再依智斷惑,先斷見思惑,次斷塵沙惑,終斷無明惑,三惑圓斷,三智圓證,覺至一心本源,智慧圓滿,此為自覺慧滿。



註記

(一)本覺,指一切眾生本來固有之自性清淨心。

(二)始覺,依本覺內薰與教法外薰而妄心漸起契於本覺之知覺者。

(三)究竟覺,始覺中與本覺極其一致者。



「本覺」  指本有之覺性。先天本有而不受煩惱污染等迷相所影響,其心體本性乃本來清淨之覺體,稱為本覺。為「始覺」之對稱。



「始覺」經過後天之修習,次第斷破無始以來之迷惑,徐徐覺知、啟發先天之心源,稱為始覺。



「究竟覺 」  究竟之覺證,即指佛果。又作無上覺、正覺、大覺。乃大乘起信論所說「始覺」四覺之一。



為始覺中之究竟位。即菩薩覺證妄心之本源,始覺之智與本覺之理相契合之覺悟。蓋證得佛果者,能覺了染心之源,遠離微細之念,故得徹見心性,其心常住,故稱其覺為究竟覺。



(2)覺他福滿:普遍開覺法界有情眾生,經三大阿增祇劫,功德圓滿。發菩提心經論卷上,就六度之行一一解釋自、他二利之意義:



(一)修行布施,能流布善名,隨所生之處而財寶豐盈,此為自利;能令眾生得心滿足,教化調伏其慳吝,此為利他。



(二)修行持戒,能遠離一切諸惡過患,常生善處,此為自利;能教化眾生不犯惡業,此為利他。



(三)修行忍辱,能遠離眾惡,達於身心安樂之境,此為自利;能化導眾生趨於和順,此為利他。



(四)修行精進,能得世間、出世間之上妙善法,此為自利;能教化眾生勤修正法,此為利他。



(五)修行禪定,能不受眾惡而心常悅樂,此為自利;能教化眾生修習正念,此為利他。



(六)修行智慧,能遠離無明,斷除煩惱障、智慧障,此為自利;能教化眾生皆得調伏,此為利他。



由於佛陀具足福慧雙足圓滿的大聖者,為一位究竟覺悟人生真理,自覺、覺他圓滿,三惑淨盡,眾德悉備,位登妙覺,行滿果圓。故佛陀能夠以具足一切無上妙(智 慧),廣度開釋一切有情眾生,使其破迷開悟,除妄顯真,而佛陀又具足一切(福德),故能夠普利十方一切有情眾生(四生六道),了達眾生一律平等無差別相, 皆能拔苦得樂。以至神通願行皆達不可思議之境界。



佛陀能覺悟的功行,在外悟得(一切緣起)性空之理,向內悟得(自心)本具佛性更不需外求。眾生愚痴而不覺,妄執緣起幻化假象為真實不虛,攀緣不放,故常受 生死流轉之苦,佛陀覺悟而永得究竟解脫涅槃之安樂。本來(生佛一如)而沒有差別相,但是眾生愚痴不覺而為眾生,本來(生佛心)三無差別,只在一念之覺(迷 悟之間)。若眾生能從(迷夢)中覺醒,又能效法佛陀覺行圓滿,自利利他皆能夠圓滿,就能夠成佛。



但是(二乘)者也已經覺悟了,為何無法成佛呢?只因二乘者的覺悟僅達到(偏空真理)的境界而已,仍然執著(空相)不放,就是自覺未能圓滿,同時又只顧(自利),僅求自我解脫生死,覺他全無,故無法稱為(覺滿)行者。菩薩仍然有微細無明未斷之故,所證為圓,故不可成佛。



在此三乘中,為佛具足三德圓滿,福慧雙足,才能稱得上是大覺者。



三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



(一)得:因修證功行圓滿,由始覺智而契入本覺理,理智合一,始本不二,了了透徹,達究竟覺時名為(得)。金剛經云:無得而得,無證而證,原本具足,一無所得,尋回本來,因本有故,故稱之曰:(得)實無所得。



(二)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:

1)阿:譯為(無)。

2)耨多羅:譯為(上)。

3)三:譯為(正)。

4)藐:譯為(等)。

5)菩提:譯為(正覺)。

全文譯為:無上正等正覺。



(1)正覺:正者不邪,覺者不迷,能夠有正確的覺悟(遠離顛倒夢想妄執的一種正智);謂證悟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,即如來之實智,故成佛又稱「成正覺」。



眾生自無始而來,無法照見五蘊皆空,妄想執著將本覺真心蒙蔽在五蘊之中,認妄為真,迷於虛幻假象而不放,故無正覺;外道心外求法,所覺之道非妄即邪,故外道亦無正覺。



(2)正等:正者不偏,等是平等無差別,正覺(自利修行)之後,又能起大慈大悲心,廣度有情眾生離苦得樂(利他功行),以此真(正)平(等)之慈悲心,力行利他的功行。



二乘人雖有正覺,但求自利,不做利他,乃偏而不正,亦無平等心,故不可稱謂(正等)。



(平等)。即均平齊等,無高下、淺深之差別。指一切現象在共性或空性、唯識性、心真如性等上沒有差別,稱為平等。



心、佛、眾生三法,於本質上均無差別,故說平等。



(3)無上: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;含有平等、圓滿之意。以其所悟之道為至高,故稱無上;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,故稱正遍知。

此為佛陀所證三覺圓滿,萬德具備,沒有可以超越其上,故曰(無上)。



1)自證方面:佛之智慧圓滿無上。

2)利他方面:佛之功德(福)_圓滿無上。



由此證明佛之福慧兩足(又稱佛為兩足尊)圓滿無上。



(菩薩)尚有一分微細無明未斷,因其自證的智慧未圓故,利他功德未滿,還有上位佛果可求。因此菩薩僅可稱謂(正等正覺)者,但不可稱謂(無上)即明。



無盡無邊諸佛菩薩皆依此(般若)而修證,可之(般若)法門之微妙!若依此(心經)一卷,成佛有餘矣!



1)(罣礙):是生死的業因。

2)(恐怖):是生死的業果。

3)(顛倒)、(妄想):是生死的業惑。

4)(涅槃)、(三菩提):是解脫的結果。



(涅槃)能斷一切煩惱生死,(三菩提)能成就一切福德智慧。



即無生死的(因)(罣礙),自然得以解脫(究竟涅槃),而證無上佛果(三菩提)。



眾生不解般若真空之理,對於忽有忽空,忽空忽有,無法理解空有不二實義,未悟中道圓融之理,故會發生誤會而不解空義。



(1)空:是指真空,不是小乘的偏空,更非外道的斷見空;因真空不空,故緣起之諸法亦然。



(2)有:是指妙有,並非凡夫之妄計為有,亦非外道之常見有;因妙有非有,所以因果萬法一如。



故曰:真空妙有,妙有歸空。凡夫著(有),故需要(空觀)對治之,有即能除,空亦當遣,否則亦(著空),又執著空不放。



此部(心經)若觀、若境,當體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



(1)著有者:利用空觀破之。

(2)著空者:利用假觀破之。

(3)著二邊者:利用中觀破之。



隨處圓融,不離一心、一心三觀、一心三諦。



(1)諦:即實相般若。

(2)觀:即觀照般若。

(3)境:即文字般若。



中道第一義諦,即再不執而已,不一不異,進入法法,若執之則事事隔礙,融之則法法圓通。



經文:三世諸佛,依般若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

【合譯】不僅菩薩們依了般若而獲得究竟涅槃;就是現在、過去、未來的三世諸佛,在因地中莫不是依了此般若殊勝妙法門而修行,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圓滿佛果。



戊二:明諸佛得智果(竟)

丁四:證果文(竟)

乙出:顯說般若(竟)
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