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1}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5:01:39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1}



總譯名題

此部經典叫做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』,共分兩大科,

總譯名題

別解經文



(甲)、解經題 (金剛般若波羅蜜經)

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』這八個字,就是本經的題目。『經』字是通題,『通』是通於一切經,一切經都叫『經』。『金剛般若波羅蜜』七個字是別題,『別』者是別於其他經。先講別題再講通題,先講『金剛』兩個字,再講『般若』兩字,最後講『波羅蜜』三個字。



『金剛』是個比喻,其意有三,

其體最堅

其用最利

其相最明



凡有一法,都有體、相、用三種意義。此『金剛寶』之體,堅固無比,一切物不能壞它,所以『其體最堅』。『金剛寶』的功用銳利無比,它能壞一切物,所以『其用最利』,此『金剛寶』的外向墬明,所放的光明,超過一切光明,故說『其相最明』。

再講『般若』讀音為(ㄅㄛˊ、ㄖㄜˇ),是合乎梵音、此為音譯,不做意譯。



翻譯經典有『五種不翻』的規矩如下:--



1.秘密故不翻,如『陀羅尼』。

2.含多義故不翻,如婆枷梵一詞具六義。

3.此方所無故不翻,如閻浮樹。

4.順於古例故不翻,如阿耨菩提,以摩騰以來常存梵音故不翻。

5.為生善故不翻,能令眾生生起『善根』,保存梵音故不翻。



『般若』不可翻譯成『智慧』,世間人皆有智慧,因有學問,聰明,口齒伶俐,都叫做聰明伶俐人。以『佛教』而言,越是聰明者越是無法學習佛法,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導。此種人稱之為『世智變聰』八難之一。世間的『智慧』是不可稱之為『般若』。此處要保存梵音。



此種智慧不是世間的智慧,要加上『無上妙』字,叫『無上妙智慧』,則是『不可思議的智慧』。此般若是具有三種意義,叫做『三般若』。



1.『實相般若』,就是理體,智慧的理體,真理之體叫『實相』。

2.『觀照般若』,要觀察人人本具的本覺理體,『觀照』內心所起的正確觀想,以此觀想啟發出來的『始覺智』,此使覺智能照其『本覺體』,此為『觀照般若』,『能』觀照的智慧叫『觀照般若』,『所』觀照的智慧叫『實相般若』。

3.『文字般若』就是『金剛經』,所以佛在世所說的『金剛經』,他所說的語言就是『[文字般若』。經典中的梵文就叫『文字般若』。只有金剛經所翻譯過來的文字才叫『文字般若』。一般的經書都是『文字』。是『世智辯聰』。



『波羅蜜』是梵語,直譯為『到彼岸』。

『經』的梵語是『契經』,是上和佛理,下契眾生之契機,才是佛經。



般若,梵語 prajba,意為智慧。又作三種般若。

<一>指實相般若、觀照般若、文字般若。大乘義章卷十依據大智度論,立三種般若義,即:

(一)文字雖非般若,但為詮解般若之方便,又能生起般若,故稱文字般若。即指諸部般若經。

(二)觀照,謂慧心鑒達之用,其體即為般若,故稱觀照般若。

(三)實相,為觀照所知之境界,其體雖非般若,而能生起般若,故稱實相般若。 



三般若中,文字、實相二者為般若之法,並非即是般若,觀照則為般若之體。據碧巖錄第九十六則載,實相般若即為真智,觀照般若即為真境,文字般若即為能詮之文字。又此三般若加境界般若、眷屬般若,稱為五種般若。此外,又有以文字般若稱為方便般若者。



三大、體、相、用



體。實體或體性之意。乃法之本質,亦即法存立之根本條件。於古代印度,數論派主張一切法,其體為一;勝論派主張一切法,其體各別;說一切有部以為諸法其體 各別,皆為實有;唯識宗則主張一切法有遍計所執、依他起、圓成實等三性之別,而以圓成實性為一切法之真實體性。此外,於十八空論、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、大 乘起信論等諸論書中,則揭出「真如」為一切現象諸法之實體。



相。即形相或狀態之意;乃相對於性質、本體等而言者,即指諸法之形像狀態。大乘入楞伽經卷五剎那品(大一六‧六二○下):「此中相者,謂所見色等形狀各 別,是名為相。」另據大智度論卷三十一所載,一切法有總相、別相二種。總括而言,無常等為其總相;別而言之,則地為堅相,火為熱相,乃至色等之形狀各別, 而皆有其特殊之相。又以性為物之本體,相則為可識可見之相狀。大乘起信論言真如有體、相、用三大,所說相大者,謂真如之自體,有大智慧光明、遍照法界、真 實識知等諸功德義,故稱為相大。



用。指作用、功用或目的、理由等。其義頗多歧異,玆歸納為二:



(一)梵語 prayojana之意譯。意謂目的、教示之理由。與所詮、相屬共稱三事,係顯示論書之大綱。

以三事顯示論書之綱要者,係始自六、七世紀頃,為印度諸注釋家所採用,以迄於今。其中,用,指論之目的,或著作論書之目標;所詮,指該論書之主題;相屬, 則表示著述該論書之意義。例如月稱之中論註,歸敬偈中「八不」之緣起為所詮,戲論寂靜吉祥涅槃為用,龍樹之慈悲濟度一切眾生而著中論為相屬。

(二)作用、功能之意。相對於「體」而言。



{待續}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