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39}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5:19:24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39}



{正信稀有分第六}



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頗有眾生。得聞如是言說章句。生實信不。佛告須菩提。莫作是說。如來滅後。後五百歲。有持戒修福者。於此章句。能生信心。以此為實。



正信希有分第六



當知是人。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。已於無量千萬佛所。種諸善根。聞是章句。乃至一念生淨信者。須菩提。如來悉知悉見。是諸眾生。得如是無量福德。 何以故。是諸眾生。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。無法相。亦無非法相。何以故。是諸眾生。若心取相。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若取法相。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何以 故。若取非法相。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是故不應取法。不應取非法。以是義故。如來常說。汝等比丘。知我說法。如筏喻者。法尚應捨。何況非法。



正信稀有第六分科判



丁二、成就信心 (分四)

戊一、顯信具德 (分二)

己一、深生實信德 (分三)

庚一、當機問信

庚二、如來答有

庚三、顯示其德

已二、一念淨信德

戊二、展轉徵識 (分三)

己一、承徵承釋

已二、轉徵轉釋

已三、再徵再釋

戊三、結示進信

戊四、重釋伏疑{分三}無說無得第分第七

「正信」不偏空,不偏於有,此正信之心甚為「希有」,不易顯現出來,若要發出,故說「甚為希有」。



正信希有分第六:

雖持戒修福以及供養無量千萬佛所眾諸善根,但是因為著了『持戒修福』的相。所以修不成。同時亦不解金剛經中般若深奧之理。



已二、一念淨信德---

前面說『實信』,本句改『淨信』? 為防止行者執著『生實信』的那個『實』字,就會執著到『有』的一面。清淨的信心是不落『空』『亦不落有』否則就會落入空有相中。



丁二、成就信心 (分四)

戊一、顯信具德 (分二)

己一、深生實信德 (分三)

庚一、當機問信

「正信」不偏空,不偏於有,此正信之心甚為「希有」,不易顯現出來,若要發出,故說「甚為希有」。

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頗有眾生。得聞如是言說章句。生實信不。



『頗有』二字含輕疑之意,無法肯定,但又有輕微疑問故用此二字。只因金剛經第五分中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』,故讚嘆如來所言甚妙極是。但因此理甚深微妙 難懂,非一般人等可以了悟知解其義,故生此疑問? 而為眾生擔憂。故有此一問『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頗有眾生。得聞如是言說章句。生實信不』。如來在世說法叫『言說』,結集經藏叫『章句』。



第三分講『離相度生』。

第四分講『無住行施』。

第五分講『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』.

這些『言說』,這一些『章句』,就是包括前面三分的章句經文,其剛要如上,僅以此數句經文所說,不知能否讓眾生生起『真實信心』? 知眾生起疑而問.



佛告須菩提。莫作是說。如來滅後。

後五百歲。有持戒修福者。於此章句能生信心。以此為實。信為道源功德母。

長養一切諸善法。智度論云。佛法大海。信為能入。蓋實信者。實諦之階也。須菩提疑眾生不能生實信。故作此問。而佛恐沮喪眾生實信之心。且告之以莫作是說。末法眾生一定能生實信而修福.



庚二、如來答有

佛告須菩提。莫作是說。如來滅後。

後五百歲。有持戒修福者。於此章句能生信心。以此為實。



佛告須菩提不可如此講,如此則是輕視眾生,所言不當,須知如來在世時,眾生對此『章句』能生信心,即正法時期及像法時期的眾生皆能生信心,乃至『如來滅後』及『後來五百年』的眾生亦能對此『章句』生信心.



第六分是講『持戒修福』。

並分在『後五百歲』就有人生信,但仍須有個條件,此人需要『持戒修福』方可生實信。在末法時其能『持戒修福』的眾生已不多。若單指『佛子』就更少了。此時 剛講第一個『五百歲』開頭而已。末法共有『一萬年』,持戒佛子不多,修福眾生亦少,若是到了最後『後五百歲』,有眾生能夠『持戒修福』,就是希有中的『希 有』。



以三方面來解釋『持戒修福』與『般若』甚深之理相配合所生真實信心的為題。

第一種道理,『持戒』能止惡生定, 『修福』能生善攝慧,以此為本,才能對若深奧之理生起實信。



母經有云: 『解脫非難,難在定慧,身心大定,智慧即生』。楞嚴經云『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』。福能攝慧,慧無法攝福。金剛經第四分說『無住行施』能得『無量無邊福德』,此則證明無住行施能得福德.



第二種道理: 『持戒修福』是大乘的基礎, 『般若』法門是大乘的究竟,此究竟就是將般若智慧啟發出來。如何啟發出來呢?就是要『持戒修福』。若是以『持戒修福』為究竟,則會著相,若一著相,就會想 到有『福報』可得而成為『有漏福報』的果。若是如此想,則『來生』福報享盡後,再生流轉後,一定不會如意,因為所有福報已享盡。這是有限量的福報而不究 竟。要修無漏福報才對.



第三種道理:為何要對此深奧『般若』之理生信心?來要『持戒修福』呢?修持般若者,時常會誤入『偏執空』中,雖一切不執,但偏執一切『空理』中,就是不肯『持戒修福』如下列二種人:--



一、不出家而在家者,社會顯達飽學之士,能講般若經文,又能寫般若論文者,但不持戒,吃肉喝酒,如何可得真實禪味呢? 所以未下真功夫. 似真又非真相。



二、另一種是出家或在家真行者:此等行者會真研究般若,但並未『持戒修福』而偏執空理,變成『惡取空』者。撥無因果者,喝酒吃肉,殺生害命也不怕,以為如此是『不著相』,其實一切都離不開『因果』報應的。

研究金剛經者,一定要把『持戒修福』這三個道理弄明白,如此就不會落入『偏執空』理中。了悟『一空一切空』之理即不執空。



五百歲者。法輪預記云。正法像法。各一千年。末法萬年。初五百歲。解脫堅固。二五百歲。禪定堅固。三五百歲。多聞堅固。四五百歲。塔寺堅固。五五百歲。鬥諍堅固。今言後者。第五五百歲也。戒者。防非止惡為義。



以外防七支之非。內止三毒之惡。又戒有三。謂律儀戒。攝善法戒。饒益有情戒。修福者。義亦兼慧。但文略耳。舉持戒。則三學通攝。言福慧。則六度全該。此中有持戒之有。能生信之信。此為實之實。



『七支』十惡業中之七種。

即身業之殺生、偷盜、邪婬,

口業之兩舌、惡口、妄語、綺語;

身三口四,故稱身口七支。

若再加上意業之貪欲、瞋恚、愚癡,則為十惡業,稱為身三口四意三。



歡迎瀏覽本宮網址: http://www.goldenmom.org

請加入粉絲團: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-南港青雲雲海宮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oldenmom.org?hc_location=timeline

{待續}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