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標題 |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48} | ||
發表者 |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5:31:09) | IP | 125.227.236.37 |
內容 |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48} 戊二、所較量 若復有人。於此經中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。為他人說。其福勝彼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一切諸佛。及諸佛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皆從此經出。 四句偈 「四句偈」:「偈」是梵語「偈陀」的音譯簡稱,義譯是「頌」的意思。是印度古代的詩,與中國的四言絕句詩類似,每一句都有一定或不定的字數,有的是三字一句、四字一句或多字一句。每一偈最起碼由二句合成,但以四句偈較普遍。偈的型態可分二種或五種: 二種偈者: 一是通偈:梵文名「首盧迦」,普通以三十二字為一「首盧迦,」不論長行及偈頌,凡滿三十二字者,即名一「首盧迦」,這是印度人數經的方法。 二是别偈:別偈有四言、五言、六言、七言等的型態,都以四句為一偈。 五種偈若: 一是短句:以二字乃至五字為一句,四句為一偈。 二是前句:以六字或七字為一句,四句為一偈。 三是中句:以八字為一句,四句為一偈。 四是後句:以九字乃至二十六字為一句,四句為一偈。 五是長句:以二十六字以上為一句,四句為一愒。 「偈」的作用很廣: 一是用來簡述長行經義:結集的佛典在長行的散文之後,常以「偈」來簡單重複一遍,它的作用是易於學者的記憶。學者只要背熟了「偈」,然後將前面長行的經義 了解,背誦偈語比背誦長行要容易得多。尤其在古代印刷術還不發達的時候,師父弘法,多賴口口相傳其弟子,所以用偈頌就容易多了。 二是讚法:就是佛陀每說出一部經以後,當時聽法的比丘,即說出一偈來讚歎此經的重要。有時是佛陀自已以偈來讚說所說經法的重要。 三是讚佛、菩薩:佛說一部經以後,弟子們滿心法喜,對佛陀能說出這麼不可思義的經法,乃以偈讚佛陀。有的時候,某一位菩薩發了大願行,法會中的比丘們乃以偈來讚歎那位菩薩。 在《金剛經》中有二首四句偈。 第一首是: 「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」 第二首是: 「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」 以上這兩首偈,就是佛陀所說應受持的四句偈。無論「受持」一首偈也好, 二首偈同時「受持」也好,都有無量的功德。兩句偈的意義,留待以後再說。以上是狹義的「四句偈」。 若廣義來說,《金剛經》中可領會有「偈」的型態者,還有如下的「四句偈」:’ 「妙行無住分」第四的經文中有: 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。」──第一句。 「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。」──第二句。 「須菩薩;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。」──第三句。 「何以故?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」──第四句。 以上的經文每一句的字數有多、少的不同,但讀起來,很有偈頌的意味,所以也可稱之為「四句偈」。 另外還有: 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東方虛空可思量不!不也,世尊!」──第一句。 「須菩提!南、西、北方、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」──第二句。 「須菩提!菩提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。」──第三句。 「須菩提!菩提但應如所教住。」──第四句。 以上這段經文,每一句的字數雖不一樣,但讀起來也有偈頌的意昧,所以也可稱之為「四句偈」。 歡迎瀏覽本宮網址: http://www.goldenmom.org 請加入: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..南港青雲雲海宮…粉絲團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oldenmom.org?hc_location=timeline {待續}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