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(3)五蘊或五陰(色受想行識)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1 18:05:57) IP 220.135.49.66
內容
[色蘊]又作色陰、色受陰。為五蘊之一。色,為變礙義;佔有一定空間,且會變壞者,稱之為色。而色之聚集,稱為色蘊;亦即有質礙、變礙諸法之類聚。

依據俱舍論卷一所載,色係指五根(眼耳鼻舌身)、五境(色聲香味觸)及無表色。五根為眼、耳等五識之所依,為五種淨色。五境為眼、耳等五根所取之五種境界。



[受蘊]「受」係根(感官)、境(對象)、識(認識之主體)三者和合之觸(即接觸感覺)而生。換言之,受,即領納之意,亦即領納違、順、俱非等之觸,及外界之對象,以此而感受苦、樂等感覺之精神作用。故「受」為外界影響於生理、情緒、思想等,所產生之痛癢、苦樂、憂喜、好惡等感受,由此有利(順)、不利(違)、無利害關係(俱非)等境界,產生相應之苦、樂等主觀感受,而引起遠離違境、追求順境等一連串愛欲活動。



為十二緣起之第一支,稱為受支。為幼年少年時期對苦、樂等相之了知。說一切有部基於分位緣起說認為幼年少年時期雖覺知苦、樂等相,然尚未生起淫愛,此期之位即稱為受;此係以五蘊為體,而非以受為體。於唯識大乘之看法,則以無明及行為「能引支」,識乃至受之五支為「所引支」;又以無明及行為「能熏」,識等五支為「所熏」之種子。亦即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等,由於無明、行而影響阿賴耶識之種子,稱為受。

[受蘊] 指苦、樂、捨等「受」及眼觸等所生之諸種感受之積聚:亦即肉體之感受與精神之知覺等的感受作用。



[想蘊] 蘊為積聚之意。佛教謂一切有為法之積聚有五種類別,想蘊即其中之一。人有想像事物善惡邪正,或想像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觸之種種「情想」,積聚之,稱為想蘊。「想蘊,謂能取像為體,即能執取青黃、長短、男女、怨親、苦樂等相。」



[想] 乃心所(心之作用)之名。指對境之像,於心中浮現之精神作用而言。即相當於表象之知覺,乃次於「受」(印象感覺)而起之心所作用。其所依之根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種;而由眼觸所生之想,乃至由意觸所生之想,計有六想(亦作六想身,身表複數)。其次,依所緣境之大、小、無量之別,而有大想、小想、無量想等三想。又欲想(貪欲想)、瞋想(瞋恚想)、害想(殺害想)等三想,謂三不善想或三惡想,乃與貪、瞋(發怒)、害(加害於人)等三種煩惱相應而產生之「想」。出離想、不恚想、不害想等三想,稱三善想,乃三不善想之相反。



[行蘊],除色、受、想、識外之一切有為法,亦即意志與心之作用。

[行],遷流、變化、造作之意;蘊,聚集、類別之意。佛教將一切有為法分類為五種,稱為「五蘊」,行蘊即其中之第四類,乃指具有造作、遷流性質之諸法所類聚者。俱舍宗將一切有為、無為之諸法概分為七十五法,其中,有四十四種心所與十四種不相應法等,共計五十八法,總稱為行蘊。



此係於全部五蘊中,除去色、受、想、識等四蘊之外,將其餘一切諸行皆統攝於行蘊。然若依準「一切有為法皆為造作遷流者」之義而言,則不獨行蘊,即連其餘色、受等四蘊亦皆可稱為行蘊。惟俱舍宗極力反對此說,如普光之俱舍論記卷一即謂,色、受、想、識等四蘊雖亦屬造作遷流者,然因涵攝行之性質較少之故,故宜各別稱名,而行蘊涵攝行之性質較多之故,故得以稱為行。



[識] 乃謂分析、分類對象而後認知之作用。雖至後世時,心、意、識三語彙分別使用,然於初期時皆混合使用。依唯識宗之解釋,吾人能識別、了別外境,乃因識對外境之作用所顯現,故於此狀態之識稱為表識、記識。

 於大、小乘佛教皆立有六識說。六識各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為所依,對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境,產生見、聞、嗅、味、觸、知之了別作用,此即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等六種心識。



除以上六識外,唯識宗另舉末那識與阿賴耶識(即阿梨耶識),成立八識說。其中從眼識至身識之五識(與六識說相同),總稱為前五識。至第六意識,稱為前六識。至第七末那識(即第七識,或單稱七識),稱為前七識(或單稱七識)。前七識以阿賴耶識為所依,而緣各境轉起,故稱為七轉識或轉識。而前六識能清晰識別對象,故稱為了別境識。第七末那識稱思量識,第八阿賴耶識稱異熟識



[識蘊] 指眼識等諸識之聚集。為五蘊之一。又作識陰、識受陰。「各各了別彼彼境界,總取境相,故名識蘊。此復差別有六識身,謂眼識身至意識身。」輔斯奶酵揤儮珔礰`相來分別,故類聚此六識而立名為識蘊。於十二處中合為一意處,於十八界中分別六識為眼識界乃至意識界,且另立無間滅之意根,總計為七心界。云何建立識蘊?謂心、意、識差別。」其,第八阿賴耶識為心,第七末那識為意,前六識為識,是即總稱此八識為識蘊。



[意] 音譯作末那。意謂「思量」。即周遍思惟之心理作用。如將之作為認識機能之依據,則稱意根,為六根之一。於十二處中,稱為意處;於十八界中,稱為意界。依六識家之見,心、意、識三者同體異名。依八識家而言,心即指阿賴耶識,意指末那識,而識則指前五識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識)兼及意識。











回上頁   |   下一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