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44} 問題一、須菩提你認為『如來得阿耨三藐三菩提耶?』 問題二、須菩提你認為『如來有法耶?』 如有人問黃檗禪師:「如何得不落階級?」 黃檗禪師說:「終日吃飯,未曾咬著一粒米,終日行路,未曾踏著一片地。與麼時,無人、我等相,終日不離一切事,不被諸境惑,方名自在人。更時時念念,不見一切相,莫認前後三際。前際無去,今際無住,後際無來,安然端坐,任運不拘,方名解脫。」 黃檗禪師的這一段話,正好用來解釋佛陀所說的不住相,照著黃檗禪師的話去做,就能如六祖所說的...
2015-02-03 15:26:54 編號:330 瀏覽:861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43} 無得無說分第七 {無得無說分第七} 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耶。如來有所說法耶。須菩提言。如我解佛所說義。無有定法。名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亦無有定法。如來可說。何以故。如來所說法。皆不可取。不可說。非法。非非法。所以者何。一切賢聖。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 戊四、重釋伏疑(分三) 已一、防疑示問 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耶。如來有所說法耶。 如來為防{無得無說}而令人生疑? 為何如來得道而說49年法呢? 故...
2015-02-03 15:26:22 編號:329 瀏覽:865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42} 已三、再徵再釋 何以故。若取非法相。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是故不應取法。不應取非法。 『若取非法相』就是要將空執也要空掉、這三種四相,一層比一層微細,行者不能生心,不能動念。若此時已將法執四相皆空掉了,得個『俱空』即是『我空』『法空』境界。此時心若一動念,以為已達到最高境界的我法二空,此念一執著,就會墬入俱空執。 是以若心有取。即著四相。則不得謂之淨信。仍屬我執未忘也。若取法相等者。謂佛滅度後。設有眾生雖不執我。然取法相(法執)。如本經以菩提心。將謂有...
2015-02-03 15:25:54 編號:328 瀏覽:877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41} 已二、轉徵轉釋 何以故? 是諸眾生、若心取相、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相、若取法相、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相 『是諸眾生』是指一念生淨信心者、金剛經上的『我執』是只微細的我執(法執)、並非只對小乘開導時所云凡夫所執著『五蘊假和』之我。 若發大乘心者、心若取相。即起妄念。升起人度所度心、故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也。有念無覺。凡人境界。有念有覺。賢人境界。無念有覺聖人境界。佛與眾生。唯止一心。更無差別。 此心無始以來。無形無相。不曾生。不曾滅。當下便是。動念即乖。猶...
2015-02-03 15:21:26 編號:327 瀏覽:863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40} 庚三、顯示其德 當知是人。不於一佛二佛。三四五佛。而種善根。已於無量千萬佛所。種諸善根 此段經文是如來先讚嘆末法時代到了後五百歲,這個行者還能『持戒修福』,對於『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』的高深般若之理,亦能起真實信心。『當知是人』是指這個『 『持戒修福』者善根深厚,親近過許多佛, 亦曾侍奉過許多佛,供養佛,做過許多善事,亦能聽經聞佛法,因此種下許多深厚善根。非在『一佛二佛。三四五佛。而種善根』。而是在『無量千萬佛所。種諸善根』。也是因為如此深厚...
2015-02-03 15:20:51 編號:326 瀏覽:846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39} {正信稀有分第六} 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頗有眾生。得聞如是言說章句。生實信不。佛告須菩提。莫作是說。如來滅後。後五百歲。有持戒修福者。於此章句。能生信心。以此為實。 正信希有分第六 當知是人。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。已於無量千萬佛所。種諸善根。聞是章句。乃至一念生淨信者。須菩提。如來悉知悉見。是諸眾生。得如是無量福德。 何以故。是諸眾生。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。無法相。亦無非法相。何以故。是諸眾生。若心取相。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若取...
2015-02-03 15:19:24 編號:325 瀏覽:847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38} 佛有三身即『法身』、『應身』、『報身』。法身等於是『水』,報身等於水面上起的『光』,應身等於光的『影子』。若執著『應化身』,就會將『水』中所現的 『影子』誤認為真,若走入水中去撈影子,則會淹死。若沒見到光,亦沒見到水,只見到影子,則影子能夠透去,那影子亦非真。如果能夠把水上現的光、影子都透 過去,就能夠看到『水』了。水就是法身。 如此就是將『諸相非相』都透過去了。就可見到『法身如來』。若想要見到法身如來,不可離開『光』及『影子』去找『水』。若要找『...
2015-02-03 15:18:59 編號:324 瀏覽:871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37} 庚二、防究竟無佛疑 若見諸相非相。則見如來。 四智者,一、大圓鏡智, 二、妙觀察智, 三、平等性智, 四、成所作智。 佛果之四智。全稱四智心品。為唯識宗所立。即將有漏的第八識、第七識、第六識,及前五識 ,即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。 一、 大圓鏡智。即指可如實映現一切法之佛智。此種佛智,如大圓鏡之可映現一切形像,密教稱為金剛智。依唯識宗所說,成佛以後,煩惱即轉變為智慧。此種智慧可分 四種,其第四種(即第八阿賴耶識)轉...
2015-02-03 15:18:30 編號:323 瀏覽:851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36} {如理實見分第五 } 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可以身相。見如來不。不也。世尊。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。如來所說身相。即非身相。佛告須菩提。凡所有相。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。則見如來。 第五段是說悟如如理,實見如來。 戊三、堅釋伏疑 (分二) 己一、釋因生疑 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可以身相。見如來不。不也。世尊。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。如來所說身相。即非身相。 疑問一、.不可以身相見如來。 戊三、監釋伏疑。就是要兼代解釋疑問。再分二科。...
2015-02-03 15:18:06 編號:322 瀏覽:882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35} 庚三、結示 須菩提。菩薩應如是布施。不住於相。 修者已發菩提心要做菩薩,故不應執著於六塵,即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之相中,就是『一切法』皆不住相。 六祖曰。應如無相心布施者。為無能施之心。不見有施之物。不分別受施之人。故云無相布施。即(三輪體空)之布施. 僧若訥曰。應如是布施者。指出色香等六塵也。 不住於相者。乃不住六塵之相。若住相布施者。但是人天果報而已。 己二、徵釋其意 何以故。若菩薩不住相布施。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...
2015-02-03 15:17:38 編號:321 瀏覽:841 回應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