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23)無無明、亦無無明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四){祥說十二因緣} ***續前*** 解釋十二因緣觀(部分摘錄自人間福報) {過去二因} 十二因緣的過去二因,是無明與行。無明:即是愚昧,是由煩惱而起之惑。行:即是業,是在迷惑之下,盲目造作之後果。這二支,是過去所造下之業因。人之所 以有投胎的業識體,乃由過去業力所造作故。過去持五戒的善業,由此善業成為人道中的「名色」;過去破五戒的惡業,此惡業所招感的生、老、病、死於三惡 道中受報。故知,「識」由於過去的「業」力,業...
2015-02-03 13:56:28 編號:250 瀏覽:733 回應:0(22)無無明、亦無無明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(三){祥說十二因緣} ***續前*** 戊二:破二乘法相\已初:破緣覺十二因緣法 (第九)『取』:即妄執及追取之義。人生長至二十歲後貪欲轉盛,遇一切境廣位追取,遇有貪愛即追取,當遇有厭惡時則捨去,故知(取)亦含有(捨)在內,此取是對境而起的一種貪染心。 (取)係十二緣起之第九「取支」,謂執著於所對之境;亦即由第八支「愛支」現行引生...
2015-02-03 13:55:53 編號:249 瀏覽:762 回應:0(20)無無明、亦無無明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(二) ***續前*** {祥說十二因緣} 戊二:破二乘法相\已初:破緣覺十二因緣法 (三)識:吾人能識別、了別外境,乃因識對外境之作用所顯現,故於此狀態之識稱為表識、記識。於大、小乘佛教皆立有六識說。六識各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 意等六根為所依,對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境,產生見、聞、嗅、味、觸、知之了別作用,此即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等六種心識。喻如「六 窗一猿」...
2015-02-03 13:55:14 編號:248 瀏覽:676 回應:0(20)無無明、亦無無明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(1000111)(祥說十二因緣) 經文: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。 此為破十八界,於六根、六塵外,另加六識而合計十八界。『界』為界限之義。個各界限皆不混。就是『六根』有六根的界限, 『六塵』有六塵的界限, 『六識』有六識的界限。若細說則『眼根』有眼的界限、乃至『意根』有意的界限、 。 『色塵』有色塵的界限、乃至『法塵』有法塵的界限。又『色』但為『眼』所緣,無法越『色』而有所『見』,『聲』但為『耳』所緣,無法越『聲』而有所 『聞』, 乃至『...
2015-02-03 13:54:44 編號:247 瀏覽:687 回應:0(19)舍利子!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。(一) 丁二、顯性 上文明觀法以遣諸執,了知五蘊皆空之理,今欲破妄相,先顯實相。 舍利子!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 【分譯】一、舍利子: 上文明『色空不二』之理,是了達遣除諸執,今再進一步直顯諸法性體,故重呼舍利子以告知之。 (一)是:此自是法詞,作『此』字解。 (二)諸法:即指前五蘊(色受想行識),及後之(十二入)、(十八界)、(十二因緣)、(四諦)等。 (三)空相:是指『真空實相』,即...
2015-02-03 13:54:15 編號:246 瀏覽:741 回應:0(18)舍利子!色不異空....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(五) {五十一心所/五、二十隨煩惱} (5) 『二十隨煩惱』、隨煩惱心所,指隨從根本煩惱而起之心所,即忿、恨、惱、覆、誑、諂、憍、害、嫉、慳、無慚、無愧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惛沈、掉舉、失念、不正知、散亂等二十種心所。 1) 『忿』:唯識宗則以之為小隨煩惱之一。為欲界繫之煩惱,乃修道所斷除之惑。即對不順自心之對境,引生氣怒之情,而發為暴惡之行動,稱為忿。忿...
2015-02-03 13:53:36 編號:245 瀏覽:701 回應:0(17)舍利子!色不異空....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(四) {五十一心所/三、十一善法} 6) 『無瞋』又作不瞋、不瞋恚。為「瞋」之對稱。心所名。俱舍七十五法之一,唯識百法之一。逢違緣而心不瞋恨之謂。即於有情非情無恚害之意,為能對治瞋煩惱之 精神作用。其恆與諸善心相應,故說一切有部立其為十大善地法之一,唯識家攝之於十一種善心所。以其能生善法,故與無貪、無癡共稱三善根。又四無量心中之慈 無量心以無瞋為體。 7...
2015-02-03 13:52:58 編號:244 瀏覽:679 回應:0(16)舍利子!色不異空....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(991224) {心} 『心』。又作心法、心事。指執取具有思量(緣慮)之作用者。 (一)指心王及心所法之總稱。係相對於色(物質)、身(肉體)而言。相當於五蘊中之受、想、行、識等四蘊。 (二)指心王,屬五位之一,相當於五蘊中之識蘊。指統一心之主體─六識或八識而言。 (三)對心、意、識三者,小乘有部等主張三者為同物之異名,然在大乘唯識宗,「心」則指第八阿賴耶識,含有積集之義,乃諸法產生之根本體,故亦稱集起心, 即阿賴耶識蓄積種子而能生...
2015-02-03 13:52:29 編號:243 瀏覽:667 回應:0(15)舍利子!色不異空....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(二) 二乘人雖能了達「諸法皆空」之理,我執雖破、但空執未破,觀三界如牢籠,視眾生如冤家,不肯迴小向大,亦不發菩提願救度眾生離苦得樂,只為獨善其身,自己 消遙,不上求佛道,亦不下化眾生,永無成佛之機。今當用『假觀』照之(謂觀一念之心,具足一切諸法,稱之為假),了知真空理體上並非離『一切諸相』之外而 別有者,故知諸相即見真空,故說『空不異色』。此為從體起用的道理。 『假觀』,又作從空入假觀、平等觀。假者,無法不備之義。謂觀一念之心,具足...
2015-02-03 13:52:02 編號:242 瀏覽:674 回應:0舍利子!色不異空..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(一)(991217) 丙二、詳明般若真空實義 丁初、遣執 丁二、顯性 丁三、破妄 丁四、證果 丁初、遣執:上文略明五蘊皆空之理,今更廣為發揮,並示三觀之法以遣諸執。 (經文)舍利子!色不異空、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;受想行識、亦復如是。 舍利子是本經的當機者,所以『觀自在菩薩』在要說法之前,先要招呼他一聲以提醒他要注意聽講。尤其是講『般若』,若非是上智者,則不可與言。故觀自在菩薩在開講之前,特呼佛弟子之中『智慧第一』的舍利子而...
2015-02-03 13:51:37 編號:241 瀏覽:732 回應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