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14} 「在大眾中,即從座起。」:這裡的「大眾」當然是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,但佛陀說法,六方震動,自然還有天龍八部、國王、大臣、善男、信女,甚至還有十方無量諸佛的菩薩眾,都會前來聽法。因此,這「大眾」的意義是很廣泛的。 「即從座起」者,表示須菩提是先敷座而坐定以後,看所有的比丘們也都坐定、靜寂下來了以後,他這才「從座而起」。這是佛陀每次說法之前的一種習慣法,每一 次的請法者,都是在大家坐定以後才「從座而起」,沒有人站在那裡等大眾坐定以後向佛請法的。由這一點,...
2015-02-03 15:07:11 編號:300 瀏覽:658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13} 時長老須菩提,在大眾中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」: 從這段經文起,就是《金剛經》的正宗分了,正宗分中的經文,是全經最重要的部份,是這部經的思想中心,現在將本段經文分別說明如下: 「時」:在《金剛經》的經初序文中有兩個時間,其中「一時」是代表說出本經的某年、某月、某日、某時。其次的「食時」,是說明每日上午佛陀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入舍衛城乞食的時間。 現正宗分開始的第一個字的「時」,是指所有的飯食行動已畢,大家收起了衣...
2015-02-03 15:06:48 編號:299 瀏覽:654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12} 善現啟請分第二 {經文}… 時長老須菩提。在大眾中。即從座起。偏袒右肩。右膝著地。合掌恭敬。而白佛言。稀有世尊。如來。善護念諸菩薩。善付囑諸菩薩。世尊。善男子善女人。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云何應住。云何降伏其心。 佛言。善哉善哉。須菩提。如汝所說。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。善付囑諸菩薩。汝今啼聽。當為汝說。善男子善女人。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應如是住。如是降伏其心。唯然。世尊。願樂欲聞。 第二段是須菩提向佛請示說法的記載。 ...
2015-02-03 15:06:24 編號:298 瀏覽:667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11} 「洗足已,敷座而坐」: 在佛住世的時候,物資非常缺乏,印度又是炎熱地區,他們根本沒有鞋可穿.時至於今的印度百姓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都是赤足,除非城市知識份子及富有之家才有鞋襪。 佛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,每天上午往返於舍衛大城及祇園精舍之間,道路都是泥土路面,而且印度尊重牛隻,沿途牛糞,豬糞、狗糞遍地,行走其中,塵土飛揚, 來回十數里,雙足都被污染了。飯食已訖,就得坐禪辦道,道場是很潔淨的,污穢的雙足不能污染禪座,所以必須將雙足洗淨以後,方可人禪座辦道...
2015-02-03 15:06:02 編號:297 瀏覽:656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10} 「還至本處」: 「本處」是指祇園精舍。凡是進人舍衛大城乞食的比丘已經乞到了食物,或者行走七家未乞到食物,都須還到祇園精舍,不可以逗留在外。因為心充滿了色、聲之 樂,容易使人退失聖法律,所以必須還至本處。佛住世的時候,飯食以後,就是修習禪定的開始。在禪定中若有所得或有疑問,都能在佛處稟告或請佛解答疑難問 題。《雜阿含經》卷九有這麼一則故事: 舍利弗入舍衛大城行乞返回祇園精舍以後,就入林中坐禪。他在禪定中有所禪覺,就走到佛陀處頂禮以後退在一旁,佛見了舍利...
2015-02-03 15:05:39 編號:296 瀏覽:672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9} 「乞食」的意義,前已說過了,為的是要與眾生相接近,讓眾生有植福的因緣。所以佛陀不許弟子們以下列四種方式謀食養命。那就是: 第一、種植樹木,經營園藝,和合湯藥為人治病,以求取利得或酬勞,用來養命,凡用這方法養命者,叫做「下口食。」 第二、觀察景象,推算人生得失,盈虛消長,或以呼風喚雨的咒術求取食物養命者,這叫做「仰口食。」 第三、結交權門豪富,通使四方,巧言善辯,求取衣食養命者,這叫「方口食。」 第四、為人卜算吉凶,觀相算命等等以求衣食養命者,這叫「...
2015-02-03 15:05:12 編號:295 瀏覽:634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8} 『著衣』現在叫做披衣,就是『袈裟』。比丘有三件衣:三衣,五衣,七衣,大衣{見國王時所穿},等。比丘是『福田僧』,所著袈裟就是『福田衣』,托缽化飯要叫眾生種福田,有布施功德,所以要著福田衣。莊嚴法相。亦可隨機說法度眾。 大衣又為什麼名為「福田衣」呢?是因為此衣在乞食、說法之時著用。佛在乞食之前總先說法利喜,施主即施與食物,等於種田植福一樣。又佛說法之後,聽法弟子 為感謝而禮拜或供養衣、藥、臥具等物,這也是種福田植福。現在的法師不行乞,但常說法,說法時的法師...
2015-02-03 15:04:42 編號:294 瀏覽:656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7} 乙二、 發起序 (別序) {經文}…爾時世尊。食時。著衣持缽。入舍衛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。次第乞己。還至本處。飯食訖。收衣缽。洗足己。敷座而坐。 {解說}…佛制,只食中午一餐,過午不食。舍衛大城內的人家,午飯煮好,必先留有一份新鮮的飯菜放在大門內,等候佛和弟子來取。食時,是到了中午時。著衣 持缽,著二十五條之僧迦黎衣,持四天王所獻之紺琉璃缽。佛領率諸弟子,入舍衛大城中,不分貧富,{次第}向人家各取了一份飯菜,回至本處,食完飯,...
2015-02-03 15:04:17 編號:293 瀏覽:653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6} 「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」: 這是「眾成就」。「與」者,是「共同」的意思,依龍樹菩薩的解釋,有六種「共同」。即: 第一、同處地:佛與比丘大眾,同處舍衛城「祇樹給孤獨園」。 第二、同時:一千二百五十比丘,同時聽取本經。 第三、同心:比丘大眾同取一味妙法,沒有差別。 第四、同見:比丘大眾同時證見解脫無為的法理。 第五、同戒:比丘大眾同具別解脫戒──身、口、意所受五戒、十戒,各別解脫,嚴格遵守。 第六、同解脫:比丘大眾與諸菩薩眾三乘同歸解脫。...
2015-02-03 15:03:52 編號:292 瀏覽:665 回應: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5} 福慧雙修 又稱福觀。 即福德與智慧二種莊嚴。 福者修六度中之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等善業,屬利他; 慧者智慧,即觀念真理,屬自利。 福德與智慧之並稱。據成唯識論卷九記載,菩薩所修諸勝行中,以慧為性者稱為智,其餘則稱為福。菩薩為成就佛果,必須上求菩提(智業),下化眾生(福業),因其所具備之福、智二行(福智二業),係成佛最勝之實踐,故稱為「二種勝行」。 菩薩一切行為,雖總攝於福行與智行,若加以區別,則有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...
2015-02-03 15:03:25 編號:291 瀏覽:648 回應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