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***續前講***(部分摘錄自人間福報) (33)無苦、集、滅、道{四聖諦道祥解}(五) 之前提到「四正勤」一心三觀的觀法,能讓行人進入涅槃境界。若是不能入者,是行人不夠精進,心過於散亂的原故。此時,則必須善調心念,審察、觀照心性,使 心寂靜,名為「上定」;於上定中,修習欲、精進、心、思惟等四如意足。所謂「欲」如意足:希慕所修之法,能如願滿足。定中觀察智慧,如密室中的燈,照明 物品了了分明。以觀照明了,斷除行為缺失而成就,是名修如意足。所謂「精進」如意足:於所修之法,專注一心,無...
2015-02-03 14:02:16 編號:260 瀏覽:686 回應:0***續前***(部分摘錄自人間福報) (32)無苦、集、滅、道{四聖諦道祥解}(四) {識通賽} 於三觀中,空觀如步伐,假觀如乘馬,中道觀如神通;此乃次第三觀的修道相貌。「通塞」於即空、即假二觀中,破除見思惑與塵沙惑,雖然於除惑當下是 「通」,但相對「中觀」時,仍然具有無明,故稱之為「塞」。中道觀,雖比空、假二觀殊勝,名為「通」;若不解、不達空、假二觀,仍然稱為「塞」。各種修道 的層次,於法相上有深淺不同,但皆有通與塞的情形,縱使是於中道觀中,生起苦集、無明、六敝,也還是...
2015-02-03 14:01:33 編號:259 瀏覽:665 回應:0***續前講***(部分摘錄自人間福報) (31)無苦、集、滅、道{四聖諦道祥解}(三) {識通塞} 由十乘與十境來分析苦、集、滅、道知起滅之法:- 之前論《法華經》五百由旬,相對於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在見解上的觀點。今從圓教(實教)的角度,來分析五百由旬,這其中有橫通塞與豎通塞之別。在橫通塞方面,具有三法:四諦、十二因緣,以及六度。 一、從四諦而言:苦集是塞、道滅是通。 二、從十二因緣來說:生起無明,而有生死的十二因緣為塞;滅除無明,脫離生死輪迴為通。 三、...
2015-02-03 14:00:56 編號:258 瀏覽:680 回應:0***續前*** (28)十二因緣祥解(三)(部分摘錄自人間福報) 八、明次位以下解釋逆十二因緣修成的智慧不同,故所證得的階位也不同。說明階次時,從有漏的凡夫、聖者之四教義,依次說明: ※有漏凡夫從三善與三惡來說: (1)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道的輕重,皆是由於無明煩惱、惡的行為,及不善的愛、取所致。 (2)天、人、阿修羅三善道的尊、卑,也是由於無明善行(有漏的善行)、於「行、愛、取、有」不動念所致也。 ※聖者四教義 1.三藏教──二乘、...
2015-02-03 14:00:09 編號:257 瀏覽:731 回應:0***續前*** (30)無苦、集、滅、道(二) 1) 苦諦:生死---是人生的問題,集的結果。 2) 集諦:業惑---為緣起的問題,苦的原因。 3) 滅諦:涅槃---是證悟的問題,修到目標。 4) 道諦:法門---是修養的問題,斷證工具。 若觀世出世間一切諸法,皆逃不過『因果』二字。所謂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種子為因,結實為果,若無種子就無果可結。也就是說,集是苦之因,苦是業惑之果, 道為滅之因,滅為道之果。若無『貪』等業之『集』因,就不會招感生死的『苦』果。若無精勤修道...
2015-02-03 13:59:29 編號:256 瀏覽:673 回應:0***續前*** (29)無苦、集、滅、道(一) 戊二:破二乘法相\已二:破聲聞四諦法 經文:『無苦、集、滅、道。 』 【預譯】此為空四諦法,即苦、集、滅、道,謂之四諦法。此為聖者所悟之真理而開悟之法,由此而修可(超凡入聖),故以(四聖道)稱之。此為佛教小乘(聲 聞)所修之法。因為能聞佛之(聲教)而開悟者,故以此名稱之。聲聞乘到底覺悟了什麼?因為受到佛陀的開示,進而了解到以下緣因:-- 一、苦諦:三界流轉生死無限(苦)迫。 二、集諦:同時又之(苦)的本由來是(貪、瞋、...
2015-02-03 13:59:01 編號:255 瀏覽:713 回應:0***續前*** (27)十二因緣祥解(二){引用人間福報} {十如是} 指探究諸法實相應把握之相、性、體、力、作、因、緣、果、報、本末究竟等十種如是。又作十如。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(大九‧五下):「唯佛與佛,乃能究盡諸法實相。所謂諸法如是相、如是性、如是體、如是力、如是作、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、如是報、如 是本末究竟等。」即謂一切諸法之本來相狀(實相)具足十種如是。智顗用以與十法界、三種世間等相配而構成「一念三千」之理論。 然歷來諸家於十如是所解各有異說,智顗之師慧思主張上文...
2015-02-03 13:58:33 編號:254 瀏覽:651 回應:0***續前*** (26)無無明、亦無無明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(七) (詳說破緣覺十二因緣法(引用人間福報) 合十五門為十」的禪法中,續說「因緣觀」有三門: (1)三世十二因緣觀,屬「粗相」的觀法; (2)一世(果報)十二因緣觀; (3)一念十二因緣觀,屬於「細相」的觀法。 粗,乃重視事項的觀修;細,重於義理的分析。故,存事(三世十二因緣)入理(果報、一念十二因緣),為因緣觀之三門也。念佛也有三門,但取念應身佛為「事」,報身佛、法身佛為「理」。神通,...
2015-02-03 13:58:03 編號:253 瀏覽:689 回應:0(25)無無明、亦無無明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(六) {初禪/二禪/三禪/四禪} 『初禪』。清淨心中,諸漏不動,是為初禪。具有尋、伺、喜、樂、心一境性等五支。即得八觸、十功德,心能寂靜審慮,感受到離開欲界之惡而生喜、樂,心感喜 受,身感樂受,故稱「離生喜樂地」,然仍有尋與伺之心理活動,稱為初禪。尋,舊譯作「覺」,為心之粗分別作用;伺,舊譯作「觀」為心之細分別作用。以得此 禪定之人仍有尋、伺作用,故又稱「有覺有觀」。若於現世成就初禪,即得生於色界初禪天之果報。又於此禪定之中,可對治貪...
2015-02-03 13:57:34 編號:252 瀏覽:671 回應:0(24)無無明、亦無無明;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(五) ***續前文***(祥說十二因緣)(部分摘錄自人間福報) {五品弟子位} 五品,一般指專心於自己之實踐行,故稱弟子位。五品即: (一)隨喜品,聞實相圓妙之法而信解隨喜,內以三觀觀三諦之境,外用懺悔、勸請、隨喜、發願、迴向等五悔勤加精進。 (二)讀誦品,信解隨喜,並讀誦講說妙法之經。 (三)說法品,以正確說法引導他人,更由此功德觀自心之修行。 (四)兼行六度品,觀心之餘,輔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等六度。 ...
2015-02-03 13:57:01 編號:251 瀏覽:682 回應:0